第91章 唐太宗:我沒有唐僖宗這樣的子孫!

古青青: 【從這首詠菊詩裏面可以看得出來,黃巢膽子很大,志向很高。

古代是官本位,男子想要出人頭地,得去當官。他們家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低,急需改換門庭。大唐有高考,也就是科舉。明面上,每個良家子都能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黃巢這個書生意氣風發地去考了。

第一次科舉,落榜。黃巢心想,沒事,他還年輕,大不了下次再來。

第二次科舉,又落榜。

他心想,問題不大。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厲害了,很多白發蒼蒼的人都在參加科舉呢,他也不能放棄啊。

可是第三次科舉,又雙殺落榜。黃巢開始對科舉制度產生了一絲懷疑。這條看上去非常公平的道路好像也沒那麽公平。

第四次科舉,他再次落榜。他漸漸意識到,在不糊名字的科舉考試中,拼的不是才學,而是爹。

他這個山東的鹽販子,在山東還算混得開。但是長安世家遍地走,權貴不如狗,商人之子是底層中的底層。

他只算個小鎮做題家。

曾經意氣風發的神童,逐漸變成了一個憤青。

錯的不是他,而是這個世界!遲早有一天,他要讓這個世界直面小鎮做題家的怒火!

科舉考試可以漏掉無數個才子,但漏掉黃巢卻讓整個大唐傷筋動骨。如果主考官知道這位落榜考生是大唐的掘墓人,應該會趕緊讓他通過吧。】

唐朝科舉明面上花團錦簇,背地卻是烈火烹油。無數天真的考生受到了社會的毒打。不說黃巢,李白、李商隱、王維……這些名人都吃過大虧。大唐的文人愛國心切,本來想罵這位掘墓人,但現在卻有些沉默。黃巢之所以成為反賊,背後也有科舉制度的一臂之力。

唉,他們都是同病相憐之人。

武則天冷聲說道:“愛卿,不糊名字的科舉有名無實,你們還要反對這糊名制度嗎?”

武則天也知曉科舉的弊端,率先提出糊上名字,但大臣們反對的聲音太強大了,這事兒只能不了了之。

大臣: "此事牽扯眾多,陛下須三思而後行。"

"三思?就是因為你們要朕三思,未來才會出現那所謂的掘墓人!大唐滅亡,你們難道沒有罪嗎?4;

大臣們見女皇如此發火,訥訥不言。

武則天罵了一通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雷厲風行地說:"糊名制度必須要推行,抗旨不尊者,舉家流放。"

【黃巢落榜之後,只能回家繼承萬貫家產。值得一提的是,他家是鹽販子,產業並不幹凈。

因為唐朝中後期,國家將鹽進行專營,不允許民間私自制造和販賣。

唐朝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如果放在私人手裏,一定會滋生大亂子,比如隋朝發生了多次鹽販起義。

而且,鹽專營對國家來說也是一種稅收,可以悄悄地收稅,賺大錢。

百姓感覺不到收稅的疼痛感和被剝削感,不容易激起民變,簡直完美。

有句話說: “天下之賦,鹽利占半。”國家的一半賦稅幾乎都來自鹽。如果國家管得好,那麽鹽價低,百姓高興。如果國家無道,鹽的價格就爆表了。

比如唐太宗時期,大概相當於五塊錢一包,唐德宗時期,已經翻了二三十倍,大概是兩百多塊錢一包。

國庫只要缺錢了,就提高鹽價,狠狠地割—波韭菜。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買到低價鹽。

在那個時候,賣鹽和賣毒差不多暴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人會踐踏一切法律。很多人開始偷偷賣私鹽,黃巢家就是其中之一。

黃巢不想幹這個活,他更想當官。但是沒辦法,沒有其他的出路了。然而朝中的人對這些鹽販子非常不滿。

當時的皇帝是唐僖宗,他只有十幾歲,放在現代也就是小學生的年紀。真正掌控帝國大權的是他身後的宦官集團以及文人集團。>

唐僖宗集團很不高興,這都是他們的錢!如果大家都去買私鹽,他們還怎麽割韭菜?於是,上層下了多道命令,到處搜捕這些鹽販子。很多鹽販子都被抓了,處以死刑。

黃巢不想坐以待斃,於是抱團取暖,號召大家組成幫派,抵禦朝廷的抓捕。他於是從一個小鹽.梟成了小□□的頭頭。】

李世民的武將皺著眉說道: “原來這黃巢出於河南道,那裏臨海,多鹽井,民風彪悍。真是可恨!"

"陛下,臣想去清剿河南道的匪徒。絕不讓那些匪徒做大,然後重傷大唐的根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在大唐,地域歧視很普遍。

黃巢出生於山東,山東在唐朝屬於河南道。在很多大臣的眼裏,河南道不服管教,民風彪悍。連唐太宗自己都討論過關中人和山東人的區別,言談中流露出關中人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