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始皇崽教弟(第4/5頁)

“兄長兄長,我知道了!”小成蟜蹦蹦跳跳來找嬴小政,舉起根手指,“二加一也是!”

嬴小政無力道:“是,是。我們先來背九九表。”

如果正常教學行不通,直接死記硬背總可以吧!

舅父!趕緊回來!

……

“阿嚏!”正被荀子拘著讀書的朱襄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一篇大字報廢,心裏嘀咕著,莫不是政兒和雪姬想念他了。

朱襄此次一回來,秦王子楚就有大動作,不知道會得罪多少人。

荀子聽朱襄上書中陳述的事,就看清了這底下的彎彎道道。

秦國曾經一直是以法家學說為主。

儒家最看不慣法家的一點就是,法家認為這世上所有的行為,都該寫進法條裏,這樣萬事都在規矩方圓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就不會亂。

但儒家認為,這種事殘忍又不符合實際。

若所有事都規定,就沒了人情人性,讓這個世上所有事所有人都變得冰冷;而且規定太細,人非完人,總會犯錯,那便總被罰,心中肯定生出怨恨。

更重要的是,法條太細,連士人尚且不能記住所有法條,不識字的庶人更是對法條一無所知。

就算有官吏教導,但官吏事多,豈能將法條傳達到每一個庶人耳中?而庶人又豈能聽一遍就能全記住?

最後便落入“不教而殺謂之虐”中。

在這一點上,有些儒家學說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人情和道德淩駕於法條之上,是以“親親相隱”。

荀子則痛罵這一點。

荀子曾言:“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親屬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

荀子既罵法家學說,也罵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儒家學說。所謂儒家學說千萬條,源頭都是孔子,但同門不同道,恐怕比不同門鬥爭更激烈。

荀子認為,現在朱襄所說的行為,就是“刑繁而邪不勝”。

但這既出自秦國推行法家思想的傳統,又有地方上士人貴族的利益在。

律令越繁瑣,官吏的權力就越大。正因為庶人無論再怎麽膽戰心驚也會犯錯,官吏就可以想懲罰誰就懲罰誰,想剝奪誰的家產就剝奪誰的家產。

在地方上,官吏的權力就是無限的。

現在朱襄表面上是修改了法條,實際上是縮減了官吏的權力。

秦王子楚也應該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讓朱襄在朝堂上公開的文書中刪掉了許多內容,以保護朱襄。

荀子也把朱襄壓著讀書,不讓他去親手處理這些事,將他摘出來,淡化他在這件事中的存在感。

壓著朱襄讀書的時候,荀子也有事讓朱襄做。

現在荀子在秦國的聲望已經很高了,鹹陽學宮反對他的人翻不起多少波瀾。荀子認為,是時候改革鹹陽學宮了。

荀子雖是儒家人,但他知道,其他學說中有許多應該傳承下來的思想。如果只剩下儒家,那儒家最終會走入故步自封中。

雖然荀子不喜歡孟子,也贊同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論。

鹹陽學宮是一定要包含百家的。秦國取士的時候,也要不拘於某一家的學說。這樣,儒家弟子們才會絞盡腦汁進步,讓儒家學說適應歷史前行的每一個進程。

若沒有競爭,儒家弟子大概就會如魯儒那樣埋頭故紙堆中,天天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搖頭晃腦先人說,連自己著書立說都要假托先人言。那之後的國家,就會如魯國一樣,在魯儒的治理中加速腐朽。

荀子雖推崇孔子,但言論中也有與孔子不同的地方,他自己也堅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人不必不如古人,古人不必賢於今人。

而比他輩分更大,甚至他曾經求學過的孟子,被他在文章中天天拎著罵。

荀子道:“你之前給我寫的,給鹹陽學宮分科目,但不分學派,這點我完善了一下,你看如何。”

朱襄拿起荀子完善了好幾年的鹹陽學宮科目改革。

鹹陽學宮中不再區分百家學說,而是以科目。比如史、數、武、禮、律等,這些科目中教材不止一本,將各家學說都加了進去。

朱襄道:“若授課老師不同,教導內容恐怕也不同。”

荀子道:“會有不同學說的老師教導同一科目的功課。”

朱襄咋舌:“學生每天聽老師互罵?”

荀子挑眉:“為何不可?”

朱襄問道:“這……這樣學說不統一,要如何選拔官吏?”

荀子聞言,嘆了口氣,道:“若要選擇官吏,肯定需要統一學說統一思想。所以待秦國統一天下之後,這鹹陽學宮就會再次變革。”

朱襄問道:“那荀子你為何還要改?”

荀子淡然道:“能改一時算一時。不是你說的嗎?讓後人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