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大炮和文化

1641年8月5日,漢洲,黑山軍營。

“轟!”一聲炮響,一顆彈丸從炮膛中瞬間飛出,然後遠遠地砸到前面的數百米的地方。

畢懋康回頭看了看旁邊的炮管,嗯,一切正常,沒有出現任何裂紋。

“如何?”畢懋康問道。

“一共打了多少發炮彈?”齊天問道。

“有一百二十多發了。”畢懋康答道:“現在看來,這炮管仍舊完好,說不定還能將就打個數十發炮彈。”

齊天點點頭,受限於這個時期的炮壁強度和厚度,這門3磅的火炮居然打了一百多發炮彈,而炮管無任何裂紋和變形,說明這門試驗性質的絲緊身管火炮已然取得成功。那麽,以後黑山軍器廠,就可以按照絲緊身管技術,繼續鑄造口徑更大的火炮。

絲緊身管火炮技術,顧名思義,就是用鋼絲,按照一定的角度纏繞火炮身管上纏繞多層,向內積壓,給身管產生一種與膛內壓力相反的預應力,提升炮管強度是使用壽命,同時也能減少炸膛幾率。相較於目前的筒緊身管火炮,絲緊身管火炮可以鑄造的更加輕便,且加工難度和技術要求更低。

當然,這種技術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縱向剛度差,炮管在射擊擾動和自重作用下,長時間運用,容易彎曲,射擊精度得不到保證。但在這個時代,這種絲緊身管火炮技術卻遠遠超出同時代鑄鐵或鑄銅火炮。

要知道,絲緊身管火炮技術要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人才慢慢摸索發明出來,將方形截面鋼絲緊密纏繞到炮管上,通過鋼絲張力抵抗炮管射擊應力,以增強性能,並用在很多戰艦艦炮上。

至於鋼絲的生產,那無非是采用中國古代比較成熟的鐵絲制造工藝。而鐵絲最早出現的時期,應該是北宋時候。當時大文學家蘇軾就曾經在《鬼蝶》詩中提及鐵絲:“雙眉卷鐵絲,兩翅暈金碧。”

“近期可以多生產一些能適合陸戰攜帶的輕型火炮。”齊天輕聲說道:“重量盡可能的要輕,最好是能架在炮車上,只需要幾個人就能快速移動。”

“你這炮生產出來,不至於就是為了打荷蘭人吧。”畢懋康問道:“他們似乎就沒有跟我們漢洲發生過野戰。”

“荷蘭人在整個南洋才幾個人?”齊天笑著說道:“能出動的軍隊,最多不過五六百人,然後再加上數百土人。我們漢洲陸戰隊只要集齊一個營的士兵,僅憑借火槍,就可以在野外將其擊潰。”

兩年多的戰爭,整個漢洲上下,對荷蘭人的陸戰能力也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說實話,那些從歐洲各國雇傭而來的士兵,戰鬥技能和作戰模式還是屬於比較專業的,但論戰鬥意志,就和漢洲陸戰隊差得不是一點兩點了。往往遇到苦戰或者絕境情況下,很容易崩潰。歷史上,在遠東地區,幾次與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發生的陸地戰鬥,均遭到對方劣勢兵力和落後武器的反殺,讓人頗為無語。

隨著漢洲人口的增加,火槍性能的逐步提升,漢洲若是能有絕對的制海權,完全可以將他們的陸戰力量直接投放到巴達維亞,一戰而定南洋霸權的歸屬。

“那我們漢洲何時在海上也能如此豪氣?”

“只要你們能弄出來用於實戰的開花彈,我們就可以在局部海戰中,取得對荷蘭人的優勢。”

“安全合格的開花彈,恐怕在短時間內還難以研制出來。”畢懋康皺著眉頭說道:“試用了許多法子,都不怎麽安全。要麽炮彈的導火索過短,在炮管裏直接爆炸了,還傷了人;要麽導火索過長,落地好一會了都不爆炸。另外,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將導火索給弄熄滅了的也時有發生。”

“聽說,十幾年前,大明的寧遠大捷,明軍好像就是用的開花彈將奴酋努爾哈赤炸傷的。”齊天好奇地問道。

“那你知不知道,大明的炮手在使用這種開花彈的時候,幾乎都是抱著負死的的決心去開炮的。”畢懋康蔚然一嘆,“十炮之中,能有兩三炮能順利打出去,就是僥天之幸了。你該不會以為,開花彈就是將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擲鐵皮罐炸彈簡單的放在炮管裏發射?”

大明末期確實發明過發射出去之後會爆炸的“開花彈”,但是“開花彈”因為沒有先進的引信,用來引爆的引信是通常為一根中空的蘆管內置藥撚,裝填前根據所要射擊目標的距離裁剪相應長度,開炮前先從炮口點燃炮彈上引信,再速燃火門上引信發射。

因此,這樣的發射方法是非常危險的,點燃發射藥產生的火焰從炮彈跟炮管的間隙竄到炮彈前方,極容易引燃暴露出來的藥撚,導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操持火炮的炮手就會非死即重傷。

“你所說的那種觸發引信,僅僅只是些模棱兩可的言語,至於采用什麽材料,制作工序,全無詳細描述,這如何讓工匠去研制?”畢懋康苦笑著說道:“老夫也是奇怪了,有些東西你為何只是想到一個概念,卻理不出相應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