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紅色旭日黃龍旗

1642年12月16日,漢洲,建業城。

“王上,這面國旗,底色為紅,象征著我大齊王國在漢洲大陸奮勇拼搏和鬥爭的精神,也象征歷年來先驅者的鮮血,也象征著勇敢、真誠和熱忱以及國家的興旺發達。”

“藍色和黃色構成的龍圖騰,象征的是東方蒼龍星宿,旗幟上的幾條飄帶象征的是東方蒼龍星宿中的大火。龍旗上的垂旒數目,則代表地位,因我大齊只是建國稱王,九旒龍旗的天子之旗,稍顯僭越,故而僅設計八條。”

“旗子下方綠色鑲邊條紋,象征著我大齊王國據有的漢洲大陸,綠色也寓意著我漢洲大陸希望、安全、平靜,以及無限生機和活力。”

“至於龍首左上方的旭日,象征著我大齊王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如朝陽一般冉冉升起,光芒萬丈照耀四海。另外,龍首翹望旭日,也寓意著我大齊氣吞萬裏的大國氣勢和熊熊壯志。”

齊國民政府總理潘其風手指著墻上掛著的一面紅色金龍旗,一一解釋著上面的各種圖案寓意和象征意義。齊國自三月正式立國,如今已有十個月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改組基本完成,目前已進入磨合運行階段。

但齊天總感覺少了一些什麽東西,直到兩個月前,威哈利王國兩個勢力前來建業城接受齊國主持的“和平相處、彼此尊重主權”的會議。他代表齊國出現在談判會場,“懇切”地要求雙方進行切實有效的談判,並互相做出妥協和讓步。最後在齊國參謀部厘定的協議上進行三方簽字畫押時,他忽然意識到,我大齊王國應該有國旗、國徽,以及軍隊中的軍旗。

於是,齊天便指示民政府和大學堂、天工學院等政府、教育機構和學者、學生團體,為齊國設計國旗、國徽,作為以後國家的重要象征和標志,體現大齊王國的國家和民族尊嚴。

在後世,國旗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象征和標志,已經深入人心,為眾人所知。最早在遠古時期,旗幟的作用大多數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部落的圖騰。當然在戰爭中,是作為指揮戰鬥的號令。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旗幟慢慢發展成了一個城邦的標志性象征。此後,隨著國家的歷史發展逐步產生了國旗。

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旗系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旗地為紅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圖案,稍偏左側。丹麥國旗又稱為“丹尼布洛”,意思為“丹麥人的旗”或“紅色的旗”。據丹麥史詩記載,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瑪·維克托裏斯(也稱勝利王)率軍對愛沙尼亞異教徒征戰。6月15日隆達尼斯戰鬥中,丹軍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並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軍奮勇作戰,轉敗為勝。此後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為丹麥王國的國旗。

但是,在當時國旗並沒有廣泛被各國使用,原因在於各國封建王權勢力強大,並沒有現代國家的主權意識。

隨著歐洲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展開,公民意識和主權意識高漲,大量國旗應運而生。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法國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象征著革命者平等、自由、博愛的信念,直接影響到周邊國家的革命進程和國旗設計。

此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國的交流,海上信號旗作為軍艦和商船的重要通信手段,被各國廣泛采用。信號旗設計理念被吸收後用於設計現代國旗。

而後世的華夏文明,國旗的誕生時間則是在我大清後期,因為被西方的大炮轟開了國門,需要與洋大人交流,出於外交的需求,然後出現了第一面國旗——黃龍旗。

如今,齊天端坐在椅子上,仔細端詳著這面經過兩月時間,不斷修改和刪減,最終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國旗,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

依稀記得後世,我大清國旗好像是黃底藍金龍旗,龍首左上方有一枚旭日,而現在民政府呈上來的國旗,是紅底黃金龍旗,也有一枚旭日在龍首左上方,只不過旗幟下端有了綠色鑲邊條紋。難道我華夏文明對龍圖騰的偏愛,都是驚人的一致嗎?

“王上,以為如何?”潘其風見齊天盯著這面旗幟,半響不說話,心裏有些惴惴,該不會是王上不滿意這面旗幟?可是,政府上下,也包括軍政府那邊的軍人,對這面國旗設計都非常贊同。

“這面旗幟,制作起來恐怕會很麻煩吧。”齊天啞然一笑,問道。

“旗幟底色和鑲邊條紋還好處理,可以批量生產出來,主要是上面的龍,需要繡工花兩三天時間繡制。”潘其風聽到齊天只是對這面旗幟的制造提出疑問,不由松了一口氣。

“既然諸位都認可這面旗幟作為我大齊王國的國旗,那就錄入典章,對國旗的升降、使用、禮儀,以及法律維護做出相應規定。”齊天說道:“但有一條必須嚴格執行,凡我大齊王國政府所在地,包括海外領地,占據的島嶼,以及船只,必須懸掛國旗,以示王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