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章 平安島的發展

1643年2月20日,呂宋,平安島(今菲律賓東南卡坦端內斯島)。

“勇進”號等四艘齊國移民艦船緩緩地停靠在平安堡碼頭,立時湧來一群當地的鄉兵和官員,按照既定流程,開始組織移民下船,清洗身體,領取飯食,分配臨時居所。

“你們怎麽跑到平安島的西南側了?而且還撞到見西班牙人了。”平安堡指揮曹和問道:“路上遇到風暴了?”

“那可不!”船長佘明廣說道:“讓風暴給吹到呂宋大陸邊上了,我們呀,整個是繞著平安島轉了一圈。遇到的兩艘西班牙武裝商船,估計也不想跟我們打,對峙了一會,大家各自散去了。哎,你還別說,我們船隊圍著平安島轉圈的時候,發現島嶼南邊有一海灣處,有一大片地勢平坦的平原,你們平安堡到時候可以派人過去看看,將那裏占了,足以開墾出不少良田來。”

“是嗎?”曹和聞言,不由好奇地問道:“那裏有土人沒?河流、水源土質如何?”

“有沒有土人,我就不知道了。河流嘛,好像有一條。”佘明廣說道:“不過,那裏的位置非常優越,面對一個寬闊的海灣,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停泊地,比平安堡的條件要好多了。”

曹和點點頭,表示記下了,以後會派出小船駛到南邊去看看,並擇機建立一個據點。平安堡最早以前,是一艘移民船只遭遇巨大風暴後,飄到這裏來,雖然處於河口位置,但每年6-10月台風頻發,使得風暴一旦升起,深切地影響到此處,所以這裏並不是一個合適的船舶停靠地。

不過,平安堡一帶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數條河流穿過平原,並且雨量充沛,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此地已經擁有六百多定居移民,都是歷年來因為各種身體不適,不宜遠航,被留在此地。

而且,每年靠著大量的移民在此中轉,平安堡沿著河流兩岸,陸續開墾出了一萬五千余畝耕地,不僅可以支應過往移民吃用,還大量補給中途島(今帕勞科羅爾島),有力的支撐了東部航線移民運輸。

平安堡除了種植糧食外,還組織當地捕獲的土人和過往移民,大量收割附近的蕉麻,粗粗加工後,打包裝運到移民船上,帶回本土用於生產漁網和纜繩。

平安島的叢林裏生長著無數的野生蕉麻,由於莖和葉子跟芭蕉樹相似,移民開始均以為是野生芭蕉,並未過多關注。

但在前年的十月間,平安堡出動鄉兵準備捕獲更多的當地土人,以增加勞力時,在一處海岸邊,攻破土人部落,發現他們用於捕魚的漁網竟然是用這種蕉麻制作的,令曹和大為驚訝。

要知道,在漢洲本土,因為劍麻、黃麻等纖維作物引進的時間很短,產量非常有限,故而,使得漢洲本土的麻料生產因為原料問題,一直發展不起來。大部分漁網和船用纜繩,都是來自巴達維亞市場采購,偶爾,也會從大明購買。

如今,在平安島上這種隨處可見的蕉麻,竟然可以作為制作漁網的材料,那麽是不是還可以加工成各種麻料、纜繩呢?

抱著試試的態度,曹和命人收集了部分蕉麻,通過移民船隊帶回本土,以試做麻料生產。

果然,在去年六月,從漢洲本土傳回來的消息證實,這種蕉麻完全可以用作漁網、繩具、麻布的生產原料,並要求平安島大量收割,並做初步加工,供應漢洲本土的麻料生產。

蕉麻是年生草本植物,由於莖和葉子跟芭蕉樹相似,故名蕉麻。葉柄內有纖維,其纖維細長、堅韌、質輕,在海水中浸泡也不易腐爛,是做漁網和船用纜繩的優質原料,還可編織席子和地毯及優質麻織衣料。

蕉麻主要產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後世的菲律賓呂宋島和棉蘭老島是主要產地,在馬尼拉港出口,所以又被稱為馬尼拉麻。若是定植一年後割葉,可以連割10年。從葉鞘中取纖維,硬質纖維,柔軟、有浮力和抗海水侵蝕性好,強度極大。可用於織魚網、繩索、吊車繩索、動力傳遞纜索、麻布或包裝袋等。內層纖維可不經紡紗而制成耐穿的細布,用於衣服和鞋帽。

鑒於平安島上的野生蕉麻均生長在山區,環境較為惡劣,曹和除了命人大量捕捉土人並驅使他們割取蕉麻莖葉外,還讓定居於此的移民,將部分蕉麻移植於平原地區,以便未來可以就近割取。

另一方面,平安島上還有數量極其豐富的樟木、楸木、楠木、柚木等硬木資源,而且距離位置上,比威遠島(今新幾內亞島)離大明更近,隱然有替代其木材出口至大明的趨勢。

可以說,平安島不論是在位置上,還是經濟價值上,都遠遠超出中途島的作用,甚至某些時候,移民船隊在遇到風向極其有利的情況下,會直接駛到威遠島的通州堡(今印尼巴布亞島西北方向馬諾誇裏市),而不需要經過中途島中轉補給。如此一來,孤懸於大洋之中的中途島,地位似乎有些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