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章 東萊行(一)

1643年10月11日,齊國艦隊一行十二艘艦船在南長山島聚集。

10月13日,齊國艦隊離開南長山島碼頭,先向南行駛,至長山島南端後,轉向,徑直朝東而去。

10月15日後,艦隊抵達朝鮮海岸,隨後,沿著海岸線南下,沿途所遇朝鮮船只,盡數俘獲。

10月19日,艦隊臨近朝鮮東南地區慶尚道沿海重鎮——東萊(今韓國釜山)。

齊國一行艦隊之所以選擇慶尚道沿海地區登陸,蓋因在丙子之役(1637年清軍入侵朝鮮),建奴入寇朝鮮,使其國內社會經濟遭到重創,尤其是給朝鮮西北部造成極大破壞。當時朝鮮八道當中,僅慶尚道未遭到兵禍(全羅道是朝鮮敗兵作亂),該地區尚能保持富庶,有可掠之資。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是朝鮮王國的重要谷倉,有齊國最為看重的大量糧食積存於此。

另一方面,齊國艦隊打擊這處毗鄰日本最近的朝鮮地區,破壞當地社會經濟,還可阻止日本對馬島上的對馬馬藩宗氏的對外貿易,減少日本國內物資的輸入,並能間接提升和加強他們設在琉球的“自由貿易區”的作用。可謂是一箭雙雕,一舉多得。

海面上散布的七八艘小漁船在見到齊國艦隊一行艦船後,立時四散著逃入東萊(釜山)碼頭和洛東江河口。

“碼頭應該有幾座炮台,但不知道威力如何。不過,鑒於我們在兩個月後,即將開始運輸移民返回漢洲本土,我建議不要冒險直接攻入港口,以免船只受損。”艦隊作戰參謀向牛進明建議道:“還是按照我們以往的打法,艦隊直接避開港口碼頭炮台方向,在附近海岸停靠,先將陸戰隊和鄉兵先上岸,等待他們奪取港口。”

牛進明點點頭,認可了作戰參謀的登陸作戰意見,隨即命令船隊繼續往東北方向行駛。至午後時分,船隊來到一處陸地較為平緩的海岸附近,朝岸上仔細觀察一番,並無朝鮮軍兵嚴陣以待,只有數十朝鮮百姓正在慌亂地朝內陸跑去。

“放下測量小船!”

“放下登陸小船!”

“陸戰隊準備下船!”

“鄉兵準備!”

“……”

隨著牛進民下達登陸命令後,十余艘艦船上立時忙碌起來。兩艘吃水較淺的漿帆船小心翼翼地朝海岸邊駛去,試圖為後面的十幾艘登陸小船作最後一段距離的掩護。

嶽仲武抱著火槍,將大衣緊緊地裹在身上,眼睛死死盯著越來越近的岸邊,心中默默地期盼著,小船最好可以直接沖上灘頭,那麽他們這一船的陸戰隊士兵,就不用蹚著冰冷的海水登陸岸上了。

然而,小船在距離岸邊還有十幾米的地方,擱淺在沙灘上,七八名陸戰隊士兵罵罵咧咧地端著火槍,跳入海中,奮力地朝岸上沖去。

“集合!……集合!”一名陸戰隊排長大聲地喊道:“三排火槍射擊陣列!……上刺刀!注意周邊敵情!”

嶽仲武回頭看了一眼海上,載人的小船已經返回,去接送更多的弟兄登陸,十余艘大船將船身橫了過來,炮窗全部打開,一門門火炮露出猙獰的炮口,直直的瞄準登陸灘頭。

朝鮮在東萊(釜山)設立了一個東萊都護府,1592年、1597日本挑起了兩次大規模侵朝戰爭(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後,釜山地區因為毗鄰日本對馬島,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朝鮮還在此地設置了慶尚左道水軍節度使營,其下設置幾個鎮防禦海岸。

就在齊國襲掠艦隊正在登陸的時候,從東萊(釜山)碼頭駛來二十余艘龜船和漿帆船組成的朝鮮水師,在距離齊國艦隊數裏遠的地方停了下來。可能是一時間搞不清楚這支包含眾多炮艦在內的大船隊是屬於哪個國家勢力,朝鮮水師未敢直接沖過來。

在猶豫良久後,終於有一艘漿帆船慢慢地駛近了齊國艦隊左近,然後被一艘專業戰艦攔了下來。

金士秀爬上炮艦後,所見之人,除了幾個夷人外,其余均為明人模樣,心裏不由稍稍松了一口氣,或許是大明南方某個水師艦隊闖到朝鮮海域,借機來此打打秋風。

作為一名鎮防禦海岸使,五品的武官,金士秀對大明還是報以極大好感,畢竟曾經是我朝鮮王國數百年的宗主國,四十多年前,更是挽朝鮮王國於危難之中,恩同再造。雖然現在,朝鮮上下被“蠻夷”所征服,稱臣納貢,但心還屬於大明宗主國的。

“請問,貴軍屬於……哪一方勢力?”金士秀小心地問道。

“我們是大齊王國水師艦隊,為大明友好邦國。今來此,特為大明懲戒朝鮮王國背離藩屬之位,對建奴稱臣納貢,並為其提供軍需糧草及戰兵,助紂為虐,攻伐大明。”興波號船長曾大昌朗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