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鄉間

1645年10月2日,漢洲,新淮安(今澳洲帕默斯頓市)。

遠在神州的大明是否崩塌,對於生活在新淮安(今澳洲帕默斯頓市)石壩鄉的朱有根來說,根本不是他想關心的事。

他現在最為關注的是,農田裏的肥力夠不夠,出外放的十幾羊莫要被野外的袋狼給叼走了,屋裏的母雞能否多下幾個蛋,以及每年可以存些多少銀錢。雖然現在日子比十年前在大明的時候,要好過多了,不虞餓肚子,但生活依然很艱難。

他的柔佛妻子在今年六月,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已經是他第三個孩子了。整個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他一個人的身上。盡管家裏的老大已經七歲了,平日裏也可以幫著他做些家裏的輕巧活計。但鄉上的官人卻非要強迫每個適齡孩童去學堂讀書,否則會取消對家裏土地農稅減免。

當然,孩子去學堂讀書認字,也不是沒有好處,最起碼,可以學點東西,而且還能在學堂裏混一頓午飯。另外,對於家中孩童多的農戶,鄉政府也會有一些實物補貼,糧油、牛奶、魚幹等等。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人,朱有根最為看重的還是政府當年分給他的四十畝農田,盡管每年會有十來畝地會處於休耕狀態,但憑著他一個人,還是無法耕種這麽多土地的。當然,你也可以請附近生產屯的那些尚未分配土地的移民幫著耕種,可是要花錢呀,他哪舍得。

不過,他還是將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辛勞,都花費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侍候著,並打算將其傳諸於子孫。

“你家現在有兩個兒子,一個閨女,你打算將這土地傳給誰?”村長楊廣德蹲在地頭,調笑著問道。

“自然是留給小兒子。”朱有根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一屁股坐在地壟上,看著地裏又冒出的許多雜草,眉頭緊皺著。

“喲,你家小兒子還未滿一歲,現在就決定給他留家產了?”

“老大讀書還不錯,說不定以後有些出息。”朱有根說起自家的孩子時,臉上露出一臉喜悅,“將來,或許可以做個官家人。”

“那倒未必!”楊廣德一想到自家孩子在學堂裏的讀書成績,心中不免有些酸味,“現在幾乎每個孩子都要進入學堂讀幾年書,現在你家大小子能行,說不定待讀到中學階段,腦子又不靈光了。再者說了,咱們漢洲發展越來越好,人口也是每年都在增加,那肯定讀書的人也多了。誰能保證讀了書,就一定是官家人?”

“嗤,你家小子腦子才不靈光呢!”朱有根不滿地橫了楊廣德一眼,“上個月,鄉裏學堂的女先生家訪時,都給我說了,我家大小子是個學習的好苗子,以後準能升到中學,就是去建業城天工學院讀高級學堂,也是可能的!”

“那……你家小子以後真的出息了,可要幫著我家小子。他倆好歹也是一起長大,一起讀書的好夥伴。”楊廣德郁悶了一陣,隨後湊過來,拍了拍朱有根的肩膀,“而且,這幾年來,我可沒少照顧你。”

“那是一定的。”朱有根得意地說道。

“哎,你家婆娘給你送飯來了。”楊廣德遠遠地看到一個婦人,身後背著一個嬰兒,左手還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慢慢朝這邊地頭走來。

朱有根擡頭望去,果然,是自己的柔佛妻子給自己送午飯過來。

“家裏的羊都圈好了?”朱有根從妻子手裏接過飯盆,輕輕的放在地頭,然後又從妻子身後的背帶上將嬰兒解了出來,抱在懷裏逗弄著。

“都圈好了。”妻子朝旁邊的楊廣德笑了笑,輕聲說道:“不過,有兩只羊好像情況不對,大概是病了身體。”

“莫不是在外面吃了什麽東西?”朱有根一愣,有些擔憂地說道:“待晚上,請村裏的老萬來看看。”

家裏養的羊,可是他們家為數不多可以獲取現銀的副業,四年時間,從三只羊發展到現在的十一只,要不是前年因為要翻新屋子,賣了兩只,說不定羊群數量還會更多。

雖然,這個時節已是漢洲的春天,但處於北部地區的新淮安,氣溫還是很熱,地頭一片樹林裏三三兩兩分布著十幾家正在吃午飯的農戶,婦人在一旁說著閑話,眼睛還不時盯著到處跑動的幼兒。男人們大口吃著簡單的午餐,談論著春耕的情況。

隨著帝汶島和威遠島兩地的稻米產量逐年增加,而且漢洲東部威海、雲陽、大興等府縣地區逐漸實現糧食自給,因而,漢洲北部建業府一帶的糧食種植面積便隨之減少,轉而大範圍地種植甘蔗、大豆、黃豆、花生、胡椒、水果以及苧麻等經濟作物。

而朱有根他們所在的新淮安石壩鄉就根據縣裏的農政人員的指導,開始大面積地種植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