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大戰起(一)

1646年10月24日,山東,濟南。

多鐸神色陰郁地盯著堂下眾多滿漢八旗將領,任其自行討論如何攻入登萊,覆滅那惹人憎惡的永初小朝廷。

半個月前,當多鐸坐鎮於杭州,指揮各路大軍攻掠浙江、福建、江西,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志得意滿。雖然,平滅南京弘光朝廷是那個運氣極好的勒克德渾(代善之孫),還為此被晉封多羅順承郡王。但多鐸一點也不在乎,明眼人都知道,若不是他多鐸攻下江淮和揚州,奠定了我大清形勝基礎,如何會讓勒克德渾撿個大便宜。

雖然福建的鄭芝龍一時未能搞定,加之福建地勢崎嶇,且都是高山大嶺,不利於我八旗大軍縱橫突入。但最終攻克福建,多鐸還是有信心的。南京的洪承疇提出了一個方略,既然鄭芝龍不願投降我大清,那麽,可以再聯絡鄭芝龍勢力當中其他人員,總有不敢與我大清抗衡,而主動投降的“務實”者。

要知道,洪承疇這個漢人,雖然打仗不咋地,但琢磨人心倒是一把好手。通過對俘虜的那個鄭芝龍兄弟——鄭鴻逵,清軍基本上已經搞清楚了福建的一些基本情況。

那個鄭芝龍雖然擁兵數萬,海上舟船也有數千,手裏的銀錢更是以數千萬兩白銀計,但他的核心力量也就那萬把人,而且還是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其余的,都是當年與他同在海上做買賣的海商和海盜夥伴。既然他們人心不齊,那自然就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間。

那個鄭芝龍不想投降我大清,也不是他對明朝有多麽忠心,不過是想利用改朝換代之際,謀一個割據東南,自立為王的地位。想想真是可笑,這些漢人,到了朝廷危亡,江山淪陷的時候,還要想盡辦法為個人謀取私利。嗯,記得下面有個讀過書的包衣說過一句比較有哲理的話,好像是什麽皮都不沒有了,依附其中的毛發又如何能存下!

就在衡州的博洛組織人員往福建滲透、誘降鄭芝龍勢力其他人員有了一定進展時,北京突然發下旨意,讓多鐸率八旗主力,迅速北上山東,攻滅登萊永初小朝廷。

多鐸驚愕之余,一臉的不解。當初從北京出發時,攝政王不是說,先隔絕登萊,暫時置其於不顧。待平滅江南、福建、湖廣之後,再回頭收拾那個永初小朝廷嗎?登萊之地,背靠大海,又有那明朝藩屬齊國助陣,著實難打,一個不慎,反而會損失兵馬,更會折了我大清的軍心士氣。

當宣詔使者悄悄告知多鐸,二十多天前,那登萊永初小朝廷聯合齊國突襲了遼東,並攻占了盛京,將留守的眾多貴人和八旗婦孺幾乎屠戮一空,最後還放了幾把大火,將盛京、遼陽等幾個大城給燒了。

多鐸聞言,當時就愣住了。這是什麽情況,我大清占據北方,攻掠江南,將大明境內各方勢力打得抱頭鼠竄,怎麽突然讓人給偷了家了!

震驚之余,隨之而來的就是熊熊怒火,這登萊的永初小朝廷,還有那令人厭憎的藩屬小國——齊國,必須要給予最為嚴厲的懲罰。

多鐸當即下令,除了已突入廣東北部地區的李成棟部繼續進攻外,駐守江西、浙江、南直隸所有八旗主力和漢軍部隊,盡數北上。至於已占領的地方,悉數交於降軍駐守,並輔以少量八旗部隊進行監視。

路過南京時,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極力勸說多鐸暫時不要北撤,務必要對福建、廣東施加持續軍事壓力,否則的話,此前所做的閩粵攻略將前功盡棄,就是南直隸、江西、湖廣等地,也會出現反復。

對此,洪承疇聲言,已經上書攝政王,勸其改變旨意。要知道,登萊、山東之地,反復割據征戰,已屬殘破,加之屬於半島地形,不利大軍展開,對方又有舟船之利,恐難以速勝。

多鐸哪裏會聽洪承疇勸阻,將其斥退後,在南京停留一日,隨即便督大軍一路北上,過長江,跨淮河,直抵濟南。

如今,濟寧、泰安、濟南、青州等地,已經聚集了八旗各部四萬余步騎,另外還有馬得功、楊承祖率、張天福、李棲鳳、郝效忠等降軍五萬余,加之原駐守山東的清軍和北京南下援軍,共計兵馬十二萬余,聲勢浩大。

今日軍議,諸多將領紛紛獻言獻策,有的說我大清軍勢浩大,不妨分兵數路,攻入登萊,也有的說,敵軍舟船便利,兼之火器眾多,不可分薄兵勢,為敵所趁,應聚集我大清優勢兵力,以堂堂之陣,泰山壓頂之勢,一路直搗登萊。

“豫親王,我大軍雲集山東,對登萊形成壓頂之勢,但山東殘破,無法長期供養如此規模軍隊。由此,我軍當速戰速決,以最短時間裏,攻入登萊腹心,擒殺那永初偽帝,盡屠登萊明軍。”漢岱鄭重地說道:“另外,登萊地勢狹窄,又多分布山嶺,不利我軍展開。故而,我們因分兵兩路,從南北兩個方向突入登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