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大戰起(三)

11月7日,清軍北路大軍出青州,跨過彌河,占領空無一人的昌樂縣。

11月9日,清軍馬得功部進占濰縣,亦未遭到任何反擊。

11月11日,清軍楊承祖部攻至昌邑縣,遇到輕微抵抗,當清軍推出火炮,轟擊城墻時,守軍依次撤出昌邑,跨過濰河,然後將沿路橋梁悉數破壞,據河而守。

登萊鎮官兵在撤出昌邑時,與楊承祖一份永初帝頒下的詔書,言,若能及時反正大明,此前過往,一概不究,官職、爵位、兵馬一如從前。

楊承祖看罷,沉默良久,隨即將詔書隱匿於貼身之處,領兵據守昌邑,等待後續清軍大隊人馬和糧草物資到來。

11月12日,南路清軍統帥博洛命張天福、李棲鳳、郝效忠、郭虎等部前出沂州(今山東臨沂市),然後分兵抄掠莒州和安東衛。

11月14日,郝效忠進占莒州,劉澤清部退往諸城。但李棲鳳、郭虎兩部攻安東衛時,遭到李本深部強力反擊,損兵數百。

當夜,李本深派人至郭虎處,言,昔日同為高傑部將,存有幾分情誼,如今雖各位其主,但不忍相攻,為此,特讓出安東衛與郭虎。另外,還向其轉呈永初帝頒下詔書一份,勸其反正大明,對建奴行倒戈一擊,日後允其封侯拜公。

郭虎閱罷,不置可否,但命心腹之人,好生款待使者,並暗送出營。次日,領兵再攻安東衛,李本深部明軍果然已撤出,沿海邊,往東退至日照縣。

11月16日,博洛領大軍至諸城,劉澤清部明軍仍舊未予反擊,棄城而逃,退至膠州。

11月18日,博洛督大軍猛攻膠州,當日即破該城,劉澤清部逃往即墨。

11月19日,清軍張天福、郝效忠兩部合攻高密,劉澤清部守軍未等敵至,直接棄城逃跑,退往平度州。

11月21日,博洛領大軍攻至即墨,劉澤清部守軍僅抵抗半日,隨即向清軍投降。

清軍進入即墨後,除了劉澤清部守軍寥寥幾個將官留下性命,所有降軍盡數屠戮。隨後,清軍開始屠城,即墨城中和附近村鎮尚未疏散的五萬余百姓,在四天之內被清軍盡數屠殺殆盡。昔日繁華縣城,成為一片死地。

即墨已下,博洛遂督大軍直驅東北方的萊陽而來。

駐守萊陽的守軍為登萊鎮右協三千余官兵,城頭布置火炮達十余門,並且應對建奴的進攻,早已做好了萬全應對。對於能在此堅守十天乃至半個月,守軍上下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但是,當博洛大軍攻至萊陽時,數千名逃至城中的劉澤清部竟然鼓噪著要棄城而逃,聲言,建奴勢不可擋,全軍當退往地勢更為險要的棲霞。

登萊鎮右協官兵瞧著這幫潰兵,頓時無語,尼瑪的,雖然當初說好了,膠州、高密、即墨不需要死守,但也要適當抵抗幾天,以遲滯建奴的快速推進。可你們倒好,壓根就未曾抵抗,輕易地讓出上述地區,以至於建奴如此快得推進到萊陽,幾無任何阻礙。

雖然知道劉澤清部戰力較弱,士氣較低,卻也不至於連守個城都如此不堪吧!怎麽的,到了萊陽,你們還想繼續退?

萊陽城中的爭執尚未結束,清軍一萬余人已快速撲了過來,在督陣的八旗將官命令下,還未紮下營寨,便開始對萊陽發起猛烈攻擊。

萊陽城守軍憑借十余門火炮,大量殺傷攻城清軍,倉促制成的雲梯木架和簡易沖車,在城頭火炮的轟擊下,未及半日,便損失大半,清軍士氣也為之一滯,準備就此停止進攻,等待後續大隊人馬的到來。

然而,眼見城外清軍攻勢甚急,劉澤清部官兵畏懼不已,在數名軍官帶領下,沖擊北門,與登萊鎮守軍發生激烈沖突,並被其打開城門,往北奪路而逃。

城外清軍主將郝效忠見機,立刻領兵往攻萊陽北門,並在城中守軍混亂之際,突入城中。

登萊鎮右協官兵雖然調來數十名火槍兵給予城門處清軍大量殺傷,但無奈清軍人數甚眾,蜂擁沖入城中後,與守軍展開巷戰。

當日傍晚,清軍主力陸續趕來,萊陽城登萊守軍最終力竭,除千余人潰圍而出外,余者皆戰死、被俘。清軍攻破萊陽後,一如即墨所行,展開血腥屠城。事後計,萊陽全城及左近軍民被屠達四萬余人,宛如鬼蜮。

相較於南路清軍的勢如破竹,北路清軍就顯得有些舉步維艱。漢岱領前軍被登萊鎮官兵阻於濰河西岸數日未能突破,反而損兵兩千余。

面對河岸登萊鎮機動而又兇猛的小炮,清軍根本無法發揮出人數多的優勢,兼之,登萊似乎在濰河東岸早有準備,不僅在沿岸數十裏的河岸邊修建了眾多堅壘,而且還人為地將河水引入兩岸數十米的範圍之內,形成大片淤泥灘塗,使得清軍在強渡濰河時,儼然成為一個個緩慢移動的標靶,被火炮、火槍和弓箭一一射殺於河岸,濰河水隨之被染成血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