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六章 失措的東印度公司

在17世紀初期,尼德蘭人的商隊已經擁有了1.5萬余艘船只,占歐洲商船總噸位的三分之二,他們壟斷了地中海、波羅的海,乃至北海的商業貿易。

尼德蘭人的足跡還尋著西班牙和葡萄牙探索的世界航線,活躍在西非、美洲、西印度群島、東印度群島、印度,乃至大明、日本等充滿無數財富的地區。

殘酷的歐洲三十年戰爭,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神羅,乃至德意志地區的經濟,許多國家的人口和財富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然而,在所有參戰的國家中,唯有尼德蘭保持了經濟繁榮,人口增長,並迅速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世界海上霸主。

如果說,尼德蘭人在這場注定誰也不會獲得好處的戰爭中得到了比他們付出更多的東西的話,歐洲國家未必會有多少怨言。但如果這種所得太多,那麽歐洲人就會意識到一點,不論是失敗了的天主教陣營,還是獲勝了的新教徒陣營,這兩個敵對勢力的雙方付出,未免有些太不值得了。

尼德蘭人獲得了太多的利益,多到讓許多歐洲國家嫉妒羨慕恨的地步。整個歐洲都因為三十年宗教戰爭,被拖到了破產邊緣,而尼德蘭人卻因為把這起戰爭生意經營的更加符合自身利益,而實現財源滾滾!

世界上所有的紛爭,可能都是來源於利益。

英格蘭和尼德蘭經常會為捕魚和公海條約而不斷地進行爭執,並伴有零星海上沖突發生。

而作為昔日盟友的法蘭西亦將異樣的目光盯向了尼德蘭,為什麽這塊富饒的土地會在法蘭西版圖之外?

相較於英格蘭,法蘭西的威脅卻更加令尼德蘭人感到擔憂,雖然雙方還隔著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南部地區),但也是近在遲尺的陸地鄰居,而且在三十年戰爭當中,法蘭西所表現出的作戰風格太過於不受歡迎,他們肆意蹂躪德意志大地,無數的人口被滅絕,數不盡的財富被毀滅,這讓尼德蘭人感受到了恐懼。

為了保衛尼德蘭,他們必須做出一項選擇。

海上?

還是陸地?

這一直成為困擾尼德蘭人的一個重大抉擇。

若是選擇海上,那麽海上力量的巨大維護和戰爭費用,就足以將富裕的尼德蘭人拖垮——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前車之鑒。而且,這種選擇還帶來一個更為可怕的設想,沿陸路長驅直入的法蘭西很可能會重演他們在戰爭時的劣跡——屠殺居民,焚毀村莊,破壞城市,對無辜的百姓進行虐殺,強。奸婦女和制造血腥的無人區。

尼德蘭人懷著對法蘭西深深的恐懼和戒備心理,開始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了陸地上,建立了遍布國土的大小堡壘。而對海軍投入,便急劇地減少了,原本計劃建造的眾多大型專業戰艦也全部取消了,使得這支曾經擊敗過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強大軍隊戰鬥力,被嚴重的削弱了(這也是在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人實質性戰敗的原因)。

而在遙遠的東印度群島,尼德蘭人一直將貿易,當做戰爭的另一種形式,他們希望壟斷該地區所有貿易商品,希望將任何創造財富的貿易渠道掌握在自己手裏。對於財富的炙熱追求,使得他們的手段變得極端而又粗暴。

幸運的是,東印度公司在該地區所遇到的任何對手,不論在武器方面,還是在商業理念方面,都與尼德蘭人存在一定的代差,使得他們可以輕松掌控所有的局勢。

因而,東印度公司僅僅憑借眾多的武裝商船,就足以統治該地區廣大的海域,建立起嚴密的商業霸權。至於專業戰艦這種高級玩具,連荷蘭本土都沒裝備多少艘,就不要說這遙遠的遠東殖民地區了,以東印度公司目前擁有的近百艘武裝商船完全足夠應付任何挑戰。

而現在,強大的東印度公司又一次面臨嚴重挑戰,一個建立在南方大陸的新生勢力,他們不甘於東印度公司劃定的勢力範圍和利益分配,想要獲得“與自身實力所相稱的地位”。

對於漢洲人想通過戰爭實現的目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上下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們不打算對此妥協,準備憑借己方優勢的海上力量,徹底教訓一番狂妄自大的漢洲。不要以為占據了一個廣袤的大陸,擁有了二十多萬人口,還有幾艘可以拿得出手的戰艦,就想輕易來挑戰東印度群島的海上霸權。

為此,東印度公司駐巴達維亞總督科內利斯·範·德林采納了海軍方面的建議,前後抽調了二十余艘武裝商船,組成兩支機動艦隊,分別駛往安汶和古邦。他相信,這兩支艦隊在帝汶島匯合後,將組成一支該地區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遠征艦隊,他們會出現在漢洲本土,攻擊漢洲的沿海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