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齊國的文治

1655年1月23日,漢洲,建業。

大明左副都禦史、訪齊使團副使黃宗羲站在大殿門口,看到裏面一排排書架上布滿藏書,震驚得無以復加。

當他隨著齊國文教部社科司郎中方以智來到文淵閣時,初時頗不以為然。這片建築群看著是巍峨壯觀,而且外墻窗戶均采用了極其珍貴的透明琉璃,在遠處青山掩映下,顯得異常大氣磅礴。

若是論建築規模,不說南京城中文淵閣是遠遠不如,就是昔日北京皇城中的皇史宬,那也是無法與其相提並論。但黃宗羲對此並未流露出太多的羨慕神情,齊國偏居極南大陸,雖然占地幅員遼闊,船堅炮利,武力強悍,但民不過數十萬,建國也未及二十年,想必國中文風不昌,知識凋敝。因而,為了彰顯其小國內蘊,才會勞民傷財,建起這片雄偉壯觀(華而不實)的文淵閣建築群。

在一樓的觀閱大廳裏,三三兩兩分布著數十人,端坐於窗前,捧著一本本書冊,認真的閱讀著,不時地還會拿出紙筆,不斷的謄寫抄錄,倒是有幾分書香氣息。

待登上二樓,推開一間間藏書大廳,黃宗羲立即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兩個成語有了新的定義。

書,很多的書,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書海!

走在一排排書架中間,伸手輕輕地佛動一冊冊書卷,他瞬間感到了自己的無限渺小,更是對自己曾自詡博學多識而感到無地自容。

這得有多少冊書籍呀!

“目前館內有各類藏書約一百三十余萬冊。”方以智自豪地說道:“而且隨著每年移民船隊的返回,各類藏書仍舊在不斷的增加。”

“百萬余冊!”黃宗羲不由驚呼道:“這文淵閣竟然能藏書如此之巨!”

“整個文淵閣,主要由三棟主體建築構成,大概有四萬余平方米……”

“四萬余平方米?平方米是何物?是描述建築物大小的概念嗎?”

“平方米?哦,這個是描述事物表面大小的單位,類似於描述田地的一畝,一頃等大小概念。此乃我齊國創立(米的單位由1791年法國創立),大概是長度和寬度均為三尺多的方寸大小。至於一米這個單位,榮我稍後再與太沖(黃宗羲字)先生解釋。……另外,此館內藏書,除部分珍貴典籍和涉密圖書外,均向國中民眾無償開放。”

“此大善!”黃宗羲由衷地贊道:“適才於一樓大廳所觀,發現有不少學者、士子持紙筆謄寫抄錄,此行徑亦未不禁?”

“凡無涉密圖書,均可自由謄寫抄錄。”方以智微笑著說道:“若是經館內主持允許,部分圖書甚至可以借閱至家中,詳加參閱。”

“此舉,可謂是我輩文人之善事。”黃宗羲不由嘆道:“想我大明境內,有藏書者不知凡幾,卻未曾如你齊國這般,可供大眾無償觀閱借讀。”

“是呀,不瞞太沖先生,當年我剛至漢洲本土,在見到文淵閣中如此之多書冊,幾欲瘋魔,曾連續數月流連於此,不寢不食,終日翻閱各類典藏文籍。想來,甚為可笑呀!”方以智笑著捋了捋頜下短須。

“哈哈……,密之先生(方以智字),此館內如此之多藏書,某,也欲行此為呀!”黃宗羲撫摸著書架上的書籍,大笑不止。

人類之所以能夠走出蒙昧,並不是某個特殊人物在暴力和陰謀上多麽驚天地泣鬼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智慧和知識的積累,或者說是書籍的力量。客觀地說,知識總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對一個人來說,一本書或許就足以使其“知識淵博”,但對一個社會來說,僅有一本書是明顯不夠的。當很多書被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圖書館。實際上,類似《永樂大典》、《百科全書》這樣的多卷本巨著,本身就是一座圖書館。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書籍這種特殊的“手工藝品”因為其昂貴,一般個人幾乎無法擁有,所以,大多數書籍都被保存在圖書館裏。因為忌燈火,在昏暗陰冷的圖書館看書,絕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西方早期的圖書和經卷一般都被收藏於修道院,但數量很少,也就幾本書而已。直到大學的出現以後,歐洲才出現了面向世俗的圖書館,而這些圖書館的書籍也少得可憐。在13世紀中期,巴黎索邦神學院在當時是擁有歐洲最多的藏書,也僅僅超過一千冊(卷)。為了防止珍貴的羊皮書被盜,這些書都用鐵鏈拴著。

與歐洲相比,中國的書籍和圖書館有一段可謂輝煌的歷史。在官方,有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台,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淵閣等。唐以降,書院興起,無書不成書院,極大地推動了藏書風氣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