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沙俄使團的東方之行

“7月22日,晴天。”

“我們整個使團從托木斯克出發後,一路跋涉,終於來到一個叫穆爾果欽的兀魯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的城市。這裏應該還是屬於蒙古人的地界,城池都建成四角形的,每個角都建有高大的塔形城樓。城樓下面是灰色石頭,上面才砌磚,城門呈拱形,與我們俄國城門相似。而在城門上方的城樓裏,有重達20普特(沙皇時期俄國的主要計量單位之一,是重量單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的青銅警鐘,城樓塔是磚砌的。”

“蒙古人的院落也是磚砌的,四方形,院子的圍墻很高,院子裏的房屋不高,但房屋的天花板上繪有各種顏色的花草,房屋四墻也以各種顏色的花紋裝飾,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有兩座磚砌的喇嘛廟,這個地方的寺廟都建成楔形,廟門朝向東南方向,寺廟頂上不是立著十字架,而是一些石刻小獸,不知是何種獸類。而寺廟內景象奇異:一進廟門,迎面坐著三尊巨大的女佛像,佛像高達兩沙繩半(俄制長度單位,1沙繩=2.13米),從頭至腳貼著金箱佛像都坐在高達一沙繩的石獸上,石獸身上飾有各種顏色的花紋。”

“這些佛像的手中都拿著裝有液體的小瓶,面前都燃著牛油制成的長明蠟燭。寺廟大殿裏的右側立有8個佛像,全部是男身,左側立有8個佛像,全部是少女的形象,從頭至腳鍍金,雙手前伸,似欲施禮,就像蒙古人對佛像行禮的姿勢。三尊大佛旁邊還立有兩座栩栩如生的裸體佛像,從遠處看真可以假亂真,分不清是泥塑還是真人。這些佛像面前燃著細細的蠟燭,細如麥秸,而且只冒煙沒有火苗。廟裏誦經時,吹奏起兩個巨大的喇叭,有一沙繩半長。”

“只要吹起喇叭,就開始敲鼓,人們就跪倒在地,先是雙手合十,然後又分開,然後匍匐在地,保持此姿態約半小時。如若在誦經時走進寺廟,會令人感到異常恐怖,這裏有一種令人驚愕的氣氛。”

“這裏的蒙古男人極其不講衛生,如同那些經歷了數月探險後的哥薩克人,但女人卻極為清潔,並且顯得熱情而奔放。”

“令人驚訝的是,這裏大片的草原上,本應該生長著許多高大的良馬,但入眼之處,卻都是個頭極其矮小的馬匹,遠不如歐洲的高頭大馬神駿。不過,此處有很多騾子和驢子,為此地的人們拖行物品和騎乘。”

“7月29日,晴天。”

“從蒙古人的駐地到中國邊界,騎馬不到6天時間。哦,天主,呈現在我們使團所有人的面前,是一道巨大而向兩邊無限延伸的城墻,放眼盡頭,似乎看不到它的邊界。我們每個人都被眼前這一切所震驚。”

“這個被中國人稱之為長城的巨大防禦工事,幾乎都是是磚石所建。我們計算了一下,長城兩側的墩台約有100個,據說從大海至布哈拉,尚有墩台不計其數,每兩個墩台間的距離約為一箭的射程……中國人說,長城以前是明國的北方國界,而長城上的墩台多是因為,一旦有敵人接近邊界,我們就在那些墩台上燃起烽火,以使我們的人集合,到城墻上和墩台上各就其位。”

“……穿過城墻的邊界後,就進入中國城市錫喇喀勒噶(今張家口),該城的城樓下有5個門洞,城門洞又低又矮,騎馬時需俯身方能通過。除這一處城門外,長城邊界上再無別的入口。來自各國的人都從這一個關口進入錫喇喀勒噶城。”

“該城為石頭所建……城市氣派華麗,行業興旺,城樓很高,與莫斯科相仿,樓窗和城門口都架有大炮,炮身短,還有很多小型武器,城門、城樓、城墻上都有士兵守衛。太陽下山時便用三門炮齊射三次,然後開始敲鼓,夜裏三時又敲鼓,黎明時分再次鳴三聲炮,城門關閉直到早上6時。”

“城裏有很多石砌的店鋪,刷以各種顏色,上面繪有各種花草,店鋪裏貨物種類繁多。城裏店鋪旁還有很多飯館和酒館,酒館裏各種酒類俱全,裏面有很多醉鬼和娼妓。道路兩旁還有一些石建的監獄,他們對小偷處以絞刑,對強盜要斬首示眾,對偽造證件者要砍去雙手。”

“8月1日,陰天。”

“從錫喇喀勒噶到中國另一個城市錫喇(宣化)騎馬要走一天。錫喇城也是石頭建造的,城墻高聳威嚴,據說騎馬繞城一周需兩天。城樓有12座,城樓窗口和城門兩側都架著大炮,還有很多各種小武器,有衛兵日夜在城門和城樓守護。該城有5個城門可以人城,城門高大寬闊,是鐵的,上面布滿鐵釘,城門旁架著大炮,有許多石制炮彈。”

“由一個城門進入,穿過全城到另一個城門要走半天……城裏生意比前面那個城市更興隆,蔬菜和瓜果更多,早晨行人多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