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重工

1663年8月13日,香江(今澳洲羅克漢普頓市)。

一艘隸屬於漢洲第一運輸商社旗下的三桅大帆船駛入了香江港碼頭,幾名漢洲土著在港務人員的驅使下,立即將水手拋來的纜繩緊緊地系在碼頭泊位上。

“這船上都拉的什麽貨物?”一名碼頭書吏擡頭看了看停靠的三桅帆船,拿出一本入港登記簿遞給了面前的水手長。

“除了一些棉布和大量的采煤工具外,全都是土人苦力。”那名水手長接過登記簿,笑著應道:“足足拉了五百二十名爪哇土人和戈瓦人。……不過,這個時候,能囫圇站起來的恐怕就不超過五百人了。”

“狗日的,你們當運牲口呀!”那名碼頭書吏啐了一口,“你們這艘船,滿載量最多不超過七百噸吧,而且還是貨船,能裝四百人都已經很多了。你們可好,竟然裝了五百人!那路途上,還不得死一堆人呀!”

“本來從廣寧出發時,船上也就只裝了三百來人。”那名水手長苦笑著說道:“可途徑保安(印尼今帝汶島古邦市)時,遇到南洋商社的商船,拉了兩百多戈瓦人。他們瞧著我們船上還有一點艙位,便一股腦地將人都塞了過來。說是你們香江煤礦需要的大量苦力,讓我們順帶拉過來。”

“香江煤礦是需要大量的苦力,但不是一個個都悶死在船上的死人呀!……狗日的,都愣著幹什麽,還不趕緊去弄幾輛板車,將那些屍體拖走!”

此時,那艘三桅帆船已經開始“卸貨”,一個個幹瘦的土人,神情委頓地互相攙扶著,從船上陸續下來。時不時地還看到船上的水手驅使著土人將一具具屍體,從船艙底部拖出來,然後隨意地丟棄在碼頭邊上。

一名碼頭官員見狀,氣急敗壞地朝附近幾個漢洲土著大聲吼道。這些該死的水手,就不知道在進入香江(今澳洲菲茨羅伊河)之前,提前檢查一下船上的“貨物”,把這些“死物”先拋入大海!現在可倒好,給你都弄到碼頭上了。萬一有個什麽傳染疫病,香江附近兩萬余人,都要跟著倒黴。

自從二十年前,香江發現巨量煤礦後,工部和雲陽府便著手開始進行大規模地開發和采掘。如今,這處煤礦已經成為漢洲本土境內最大的煤炭供應基地。

相應的,該地圍繞香江煤礦,陸續建起了系列煤化工產業,焦煤場、幹餾場、煤焦油提煉場、煤瀝青場、煤球制作場等二十余家重工企業。

焦煤場,可以為國內幾家鋼鐵廠提供源源不斷的焦炭;煤焦油提煉場,可以從煤炭幹餾當中穩定的提取煤焦油,能合成十幾種染料,用於棉紡織行業;煤焦油加工過程中,經過蒸餾去除液體餾分以後的殘余物就是煤瀝青,瀝青輔以碎石和礦渣,是最佳的鋪路材料,較水泥路面更加平穩和柔性;而煤球制作場,則為國內的眾多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取暖物資。

因為此地聚集了大量煤化工企業,因而對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這就使得香江煤礦對采掘苦力的需求也是極為迫切。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消耗,雲陽府周邊及內陸數百公裏的漢洲土著幾乎都已填充在煤礦當中。但是日益增長的煤炭需求,仍舊迫使香江煤礦不斷地繼續擴大產能,所需的人力仿佛也是永無止境。

在這個時期,采煤的通常方法是用鎬、撬杆以及炸藥爆破。采掘工在靠近地面煤層下鑿一個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後使用鎬、撬杆或鐵棍將煤打碎。對於較硬的煤,則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轉式鉆機鉆出一個拳頭大小的孔洞,往裏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色火藥,進行小規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項極其艱辛而又緩慢的工作,漢洲本土的數座煤礦曾試圖想開發一些機械操作的模式,來取代這種既耗費人力,效率又極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但二十多年過去了,仍舊沒有一座煤礦是完全機械化的,繼續依靠無數苦力進行人工采掘。

不過,為其他工業部門的機械化做出很多貢獻的蒸汽機,卻被迅速廣泛應用到煤礦的地面機械方面,包括泵水、軌道運煤出礦和上下的提升作業。

要知道,在同一時期,不論是在大明,還是在遙遠的歐洲,煤炭被采掘出來後,最初都是通過一個個柳條筐或者其他盛具,用繩索調裝出礦。後來,有人發明了木滑撬上運輸,沿著礦內巷道進行拖拉。甚至,還有的地方,采用矮種馬或者驢子,將一筐一筐的煤炭拉出礦區。

而齊國最早的黑山礦場,在二十年前便開始運用鍛鐵輕軌和一節節小型的礦車將煤炭輸送到礦場外,極大地減輕了礦場苦力的繁重體力勞動。

隨著蒸汽機車在三年前於建業府投入使用,工部和幾大礦場便開始將蒸汽機引入礦場,以此來提升煤炭出礦的運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