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蘇伊士港事件

1665年4月17日,埃及,蘇伊士港。

宋昌平隨著幾名水手下了船,還沒緩過勁來,便看到一名港口官員帶著幾個隨從趾高氣揚地走了過來。

“先生,他們需要我們表示一下。”那名波斯商社雇傭而來的當地通譯攤著手,無奈地說道:“在埃及,甚至在整個奧斯曼帝國的境內,這都是通例。”

“告訴他們,我們是大齊王國派駐奧斯曼帝國的使節。”宋昌平有些不滿地看了一眼那幾名埃及人,惱怒地說道:“若是施以當地小吏賄賂,豈不有損我們兩國政府的臉面?告訴他們,此舉不可為,總需得顧及一下他們奧斯曼帝國的體面吧!”

那名埃及通譯為難地看了看宋昌平,又瞅了瞅那邊流露出貪婪神色的幾名港口管理人員,撇了撇嘴,只能回身過去向他們轉述齊國人的話語。

自1646年以來,齊國通過巴巴裏海盜,與奧斯曼帝國保持著若有若無的關系,兩家將武器換奴隸的雙邊貿易做得風生水起。粗略估計,在這十多年裏,齊國差不多從巴巴裏海盜手裏購買了七萬多女奴和據有各類專業技能的工匠。而巴巴裏海盜也通過貿易,從齊國手裏換取了大量的皮毛、砂糖、瓷器,以及火炮和火槍。

甚至,在十年前,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爭奪克裏特島時,海軍在遭到重創後,一度考慮過要向齊國訂購大型風帆戰艦。不過,考慮到漫長的海路,以及沿途要經過許多歐洲基督世界的地盤,這訂購的戰艦能不能安全地開回地中海,還是個問題,故而,這個交易並沒有進行下去。

不過,隨著齊國火炮和火槍在奧斯曼帝國軍中陸續列裝,並通過實戰檢驗,其質量和性能得到了軍隊上下一致認同,比他們自己兵工廠生產的軍械要強多了。如今,來自齊國的軍械,已經成為奧斯曼帝國最大的進口商品,每年多達兩百多門火炮,四千多支燧發槍,通過蘇伊士港,運往奧斯曼本土,並迅速裝備到歐洲的前線部隊。

早在八年前,齊國就通過巴巴裏海盜向奧斯曼帝國傳達了願意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和商貿關系,並希望雙方互相派駐全權外交代表,以更好地維護彼此友好合作關系。不過,一直未得到回應,想來是他們對這個南方新大陸的“彈丸小國”,不是很感興趣。

然而,穆罕默德四世開始以真神教正統派領袖的身份,指揮對歐洲各基督教國家的征戰,以此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但因帝國內傷嚴重,財力匱乏,雖一度取得優秀戰績,但戰績每況愈下。尤其1663年進攻神聖羅馬帝國時,慘敗於中歐聯軍,還被迫簽訂為期20年的和平協定,更使得素丹從此不再具有廢立東歐各國君主之權。

茫然四顧,奧斯曼帝國面對的全都是敵人,北方的神聖羅馬帝國,東方的薩法維帝國,西邊的威尼斯、西班牙等海上強國。唯有南邊,才有那麽一絲安全存在。不過,埃及行省雖然有伊斯坦布爾派駐的總督,但面對埃及地區根深蒂固的馬穆魯克的勢力,無法做到統而治之,只能維持表明上的羈絆,而且還時不時地鬧出兵變和民亂。

主政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法佐·艾哈邁德帕夏勵精圖治,整治吏治,恢復社會經濟穩定,改革軍隊,準備再次復興帝國榮光。一名奧斯曼官員向他提及漢洲齊國在東南亞一帶頗有實力,還曾兩度擊敗過荷蘭人。若是主動接納他們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盟友,說不定會對帝國有所裨益。更不要說,這個國家生產並提供給奧斯曼的火炮和火槍,以及大量的刀劍、甲具,性能優良,在戰場上發揮了不錯的效應,這個國家應該可以作為帝國一個不錯的潛在臂助。

於是,大維齊爾科普魯律向穆罕默德四世建議,派出高級別的官員去實地訪問和考察一下這個南方新大陸國家,若是有可能,可以仿法蘭西王國為例,與其建立互助合作的聯盟關系,共同對抗歐洲基督教國家。

去年四月,一行五十余人的奧斯曼訪問使團抵達了漢洲本土,在與齊國外交部門官員會談之余,也陸續參觀了本土幾家大型的軍工企業和鋼鐵廠。他們乘坐已建成並通車數年的建(業)永(興)鐵路時,無不感到震驚莫名。在工廠裏,對齊國強大的工業制造力,更是而為之咂舌。煙囪林立的廠房,轟鳴的機器,流水的生產作業現場,源源不斷下線的產品,港口堆積如山的商品和原料……

所有的一切,都證明這個新大陸國家並不是一個落後而又弱小的偏僻小國。幅員遼闊的國土,眾多的海外領地,力壓周邊所有國家和勢力的強大海軍,都顯示出這個國家日漸增長的強大國力。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國家擁有與那些歐洲基督教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他們傳承於神州大陸,屬於華夏文明的分支,並且對奧斯曼帝國的態度,完全不像那些歐洲基督教國家那般予以排斥和充滿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