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百年盟約

8月31日,南京,皇城,洪武門千步廊。

相較於皇宮內諸殿的空曠和陰暗,孫可望還是比較喜歡在明亮舒適的千步廊官署處理朝中大小事務。

其實早在洪武年間,明朝中央一級官署,基本上也安置於洪武門內千步廊的兩側。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西側為太常寺、後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基本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整個格局也符合“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的歷代習慣。

千步廊後,東側置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詹事府、翰林院;西側置有欽天監、旗手衛、錦衣衛、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沒有設在洪武門內。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並稱“三法司”,皆設置在南京太平門外的太平堤西側。

今日,齊國特命全權專使、內閣副總理齊遠山攜十余位內閣事務官員,在千步廊理政公署與孫可望領銜的大明政府舉行正式會晤。

雙方將對明齊兩國政治互信、經濟交流、關稅議定、口岸開放、移民問題,以及軍事合作等諸多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協商,準備簽訂一攬子協議,將此前正在進行,或者將要實施的合作計劃,予以官方確認或規範化,以減少雙方存在的各種摩擦和紛爭。

然而,在半天的交流過程中,大明諸部官員驚愕地發現,齊國竟然對每一項所涉及的談判事務都制定了若幹種方案和措施,其規程之細密,流程之復雜,措施之嚴謹,標準之繁復,讓人望而生畏,更使得所有人感到一種茫然和無措。

大家都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之輩,這些文字和條陳都能看得明白,也盡知其意,可是如此之多的條陳和措施組合在一起,前後呼應,彼此嵌合,怎麽就讓人有些看不明白了呢?

還有,齊國所列的各項文案和條陳,怎麽盡是白話,毫無文采可言,讀之讓人不禁略顯幹澀粗鄙。

再者,這些齊國官員開口閉口就是大談什麽“利益”、“競爭”、“待遇”、“公正”、“透明”、“法制”……等等,諸如此類的詞語,還煞有介事地要求我大明政府必須在雙邊協議中要體現並尊重他們提出各項基本原則。

在整個上午的交流過程中,雙方官員似乎都遇到了一些障礙,彼此之間在共同理念、價值、道德,甚至連語言措辭,都有太多的差異。

難道是因為齊國偏居漢洲大陸,難以沐浴我華夏正統文化,就使得他們的官員都變得如此直白粗鄙了嗎?而且,一個個對商事之行,小人之利,毫不諱言,讓一眾嚴肅刻板的大明官員不禁頻頻搖頭嘆息。

需知,孟子曾曰,以義治國,何必言利!孔聖又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再者,我大明復統,神州歸一,當行仁政,恢復民生。那個荀子不是說了嘛,盛世重義,亂世重利。我大明在秦王治下,自然行將步入盛世,應以“義”為先呀!

你們齊國卻一切以“利”為先,是不是顯得有些……小人之舉了?

“無妨,雙方有分歧,有爭執,也有不解,那就坐下來慢慢談,慢慢厘清。”齊遠山笑著說道:“我們將所有的事項都揉開了,掰碎了,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再求同存異,互相讓步,尋可循之例,最終弄出一個讓兩國政府都比較滿意的協議和規程出來。”

“秦王殿下,此間事務繁雜,且由貴我雙方具體操辦人員繼續協商交流。我們不若出去走走,順便透透這暑氣?”

“嗯,且如此吧。”孫可望威嚴地掃了一眼在座的幾名大明重臣,然後點點頭,“貴使,請隨孤於殿外四下走走吧。”

明齊兩國官員見狀,均起身,恭敬地目送兩位大佬步出大殿。

“貴國……陛下,身體可好?”走了幾步後,孫可望輕聲問道。

“有勞秦王殿下掛問,我齊國陛下身體向來康健,龍精虎猛,無有任何疾病。”齊遠山應道:“臨來之時,陛下也托我問候殿下,亦望秦王身體能永遠強健,造福大明。”

孫可望聽了,臉色卻不由沉了幾分。數年前,你齊國之主與孤同為王爵,如今卻已登基稱帝,被尊為“陛下”,而孤卻為秦王已有二十年了。

還有,希望我身體永遠強健,是幾個意思?暗諷孤的年歲已老,不堪歲月之摧?

“秦王殿下,不妨告知你一個事實。”齊遠山醞釀半響,緩緩地說道:“我齊國君臣對神州大陸的對應之策,一直都有稍許分歧。”

“願聞其詳。”孫可望心中一動,認真地側耳傾聽。

“從我齊國內閣諸部到我軍部陸海兩軍,皆以神州為我齊國將來假想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