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朝鮮之爭

1677年,6月16日,平壤。

相較於科欽王國的識大體、顧大局,順應時勢,將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統統交給齊國人,而換得整個王室的崇高禮遇和無盡的財富,繼而享受奢華而安寧的幸福生活。

那麽位於遠東地區的朝鮮王國,就顯得有些不自量力,試圖在兩方強大勢力之間,反復橫跳,想通過走一段非常危險的鋼絲,謀取一個小國的遠大前途。

大秦永興元年(1676年),秦王孫可望受禪於大明建平帝,登基稱帝,建立大秦王朝。朝鮮王國在第一時間就派出一支龐大的使團由陸路抵達南京,恭賀大秦皇帝禦極天下,另立新朝,並請求大秦予以換碟發文,重新對朝鮮進行冊封。

若是按照朝鮮數百年來的事大主義原則,在中原王朝發生改朝換代時,便立即上趕著前來抱大腿、找靠山,自然是沒錯的。

但是,在朝鮮王國的身側卻不僅僅橫亙著一個新生的大秦王朝,同時還有一個繼統大明,矢志恢復朱氏江山的雲州鎮,一直在對朝鮮虎視眈眈。

在永王於長寧(原寧州,今日本北海道劄幌市)登基稱帝,繼統大明,改元延光後,立即也派了使者前往漢陽,要求朝鮮王國立即行大明藩屬之責,前往長寧,敬拜大明皇帝。

朝鮮君臣接到延光帝的詰問後,頓時面面相覷,皆不知作何應對了。

因為,朝鮮君臣突然想起來了。大明廣德八年(1662年),壬寅犯邊(1662年,齊國聯合永王雲州鎮攻入朝鮮東南境內)時,朝鮮王國在與齊國和雲州鎮簽署和議,其中有這麽一個條款,那就是朝鮮再次重申和保證了對大明的藩屬之責,並向雲州承諾,只要大明國號存在一天,便永為大明之藩,誓不叛離。

大明亡了嗎?

按理說,在神州大地,秦王受禪於明朝皇帝,然後建朔大秦,那麽,昔日的大明王朝確實已經沒了,朝鮮王國就沒必要再行藩屬之責,更說不上叛離大明。

可是,雲州鎮永王卻以崇禎帝嫡親血脈的名義,在秦王篡明自立後,於雲州登基稱帝,續統大明王朝,又重新打出大明的旗號。

如此一來,朝鮮王國就有些尷尬了。

我們是繼續奉行事大主義,抱中原王朝的大腿,上表歸附?還是維持昔日與大明的宗藩關系,向那個跋扈至極的雲州永王——現在的大明延光皇帝跪拜,以行藩屬之責?

哎呀,好糾結!

兩邊都不好惹,大秦繼承了整個神州疆土,人口六千余萬,兵甲數十萬,在朝鮮眼中,無異於龐然大物般的存在。

雲州鎮雖然人口不多,兵力不盛,但麾下官兵卻能征善戰,曾兩次攻入朝鮮境內,大敗朝軍。雲州鎮更是在東南沿海的釜山縣,駐紮了一支四百人規模的火器部隊。

再加之,雲州鎮在該地區擁有僅次於齊國的水師力量,可隨時襲掠朝鮮沿海地區,甚至還能通過海路,直接殺入漢江,進逼王京。

在權衡良久後,朝鮮君臣不論是出於對雲州鎮的厭憎,還是對中原王朝強大武力的期許,決定還是倒向大秦。

朝鮮人一邊對雲州派來的使者極盡敷衍和推諉,表示朝鮮王國將在精心準備一番後,會派出朝天使前往長寧,恭賀延光帝繼統大明,並請冊立封賞。另一邊,連續派出數路信使前往沈陽、北京,以及南京,急切地央告天朝,速遣大軍入朝,護衛藩屬。

不得不說,大秦的遼東總督馮維武(已故慶陽王馮雙禮之子)動作不可謂不快,在收到朝鮮求援後,立即抽調三千精兵,迅速入朝。

永興元年,4月10日,秦兵渡過鴨綠江,進入義州。4月14日,秦兵進抵平壤。4月19日,秦兵渡過禮成江,抵達開城。

朝鮮君臣聞知天朝大軍入朝,大喜過望,隨即斥退了雲州鎮使者,並敬告境內所有雲州鎮商人和旅居人員,必須在半個月內離開朝鮮。同時,責令慶尚道和慶州府關閉釜山縣自由貿易區,禮送雲州鎮兵馬離開朝鮮。

大明延光帝聞訊後,勃然大怒,隨即以朝鮮不守藩屬之責,侮辱宗主上國的理由,向朝鮮王國宣戰。

5月3日,明軍聚集大小艦船三十余艘,兵員五千余,從釜山大舉登陸。

說來可笑,朝鮮王國在一心抱秦國的大腿,跟大明(雲州)翻臉後,第一時間調集了五千余兵馬圍攻位於釜山城西明軍駐守的營壘,卻數日不克,反而損兵折將。待戰事僵持至第六日,四百余明軍在朝軍松懈之際,趁機發動了一次夜襲,竟然擊潰了十倍於己的朝軍。

當五千余明軍登陸釜山時,敗陣後的朝軍還尚未緩過勁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明軍展開有條不紊地登陸行動。

先期抵達漢陽的三千余秦兵,在朝鮮君臣的催促下,迅速南下,應戰跨海攻來的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