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西班牙人的僥幸心理

1683年4月4日,傍晚,阿卡普爾科港。

在1565年6月,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兩個月後,西班牙冒險商人弗裏亞爾·安德烈斯·德烏爾達內塔率領兩艘滿載著來自大明的絲綢、瓷器等商品的馬尼拉大帆船借西南季風自菲律賓起航北上,在三個月的顛簸跋涉後抵達阿卡普爾科,獲利巨萬,也就此拉開了持續八十年的跨太平洋貿易。而因為船上貨物主要源於中國,當地西班牙人索性將其直接稱作“中國之船”。

阿卡普爾科在那個時候,還只是一個擁有百余戶人家的偏僻小漁村。但隨著“中國之船”貿易的蓬勃興盛,人口規模在數十年間迅速增長至兩萬余,當地經濟日漸繁榮,並衍生出“中國之船”抵達時的大規模集市貿易。

那一天儼然已成為當地的重大節日,人們載歌載舞,舉著保護商船的神像,唱著“德·德烏恩”的聖歌,來到碼頭歡迎“中國之船”平安抵達,祝福集市買賣興隆。來自各地的商販們成群結隊前來交易,有購買中國商品者,有的出售物資給養者,甚至還吸引了遠在利馬、瓜亞基爾和加拉加斯等地的船只前往交易和轉運商品物資。

在1645年,西班牙據有的菲律賓領地被鄭氏、沂州(衛國的前身)、齊國三家瓜分殆盡,西班牙勢力也被徹底逐出呂宋群島,由此,跨太平洋貿易便為之中斷。

不過,待鄭氏所據的呂宋國逐步走上正軌後,他們於1667年,利用曾經俘虜的大量西班牙人,又將中斷十余年的跨太平洋貿易重啟了。基於對東方商品的極度需求,以及面對豐厚的貿易利潤,雖然明知道鄭氏是奪了他們菲律賓領地的主要敵人之一,但這絲毫不妨礙當地的眾多商人愉快地與之做生意。

遙遠的東方領地丟了也就丟了,唯一對此比較在乎的,可能只有身在馬德裏的國王陛下,但這也不過是臉面問題。因為對於新西班牙總督區而言,轄下的菲律賓領地似乎創造不了更多的經濟價值,也不便納入直接管轄,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周邊地方勢力的圍攻,徒耗財力和物力。

當然,對於那些信仰虔誠的主教和神父來說,可能失去了數十萬潛在的天主教信徒,或許內心稍稍有些遺憾和失落。

鄭氏與新西班牙總督區的商人們密切合作,每年都會各自組織一兩艘商船,行駛到對方領地,交換彼此所需商品,將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雙邊的貿易額高達一百多萬比索(1兩白銀約等於1.3-1.4比索)。

說實話,齊國要攻打新西班牙總督區,呂宋國心裏是一萬個不情願,這要與人家西班牙兵戎相見了,以後還怎麽做生意?

可齊國是宗主上國,鄭氏哪裏敢拒絕。齊國內閣和軍令部下發的軍事征召令,那可由不得你討價還價,作為藩屬國,必須有出兵的義務,豈能拒絕。

好在齊國考慮到此戰過後,鄭氏主導的跨太平洋貿易必然大受影響(何止會受影響,那肯定是要黃了),故而出於補償,齊國允諾,將其所開拓的暹羅、柬埔寨、馬來半島、孟加拉、印度等貿易市場,全面開放給呂宋國,以融入以齊國為主導的“自由貿易”體系。

因為與墨西哥的當地商人長期往來,呂宋國對阿卡普爾科港簡直不能太熟悉。碼頭的主力炮台在什麽位置,駐守的兵力分布如何,港內的航道深淺、水文地理,以及海水潮汐等情報數據,在戰前早就呈送至齊國海軍特遣艦隊參謀部的桌案上。

對阿卡普爾科港炮擊,僅持續了兩個小時,三座炮台、二十多門火炮、一艘武裝商船便先後被摧毀。天可憐見,西班牙人於太平洋沿岸建立的港口防禦設施,完全以防範海盜來襲的標準設立的。他們從未想過,會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專業海軍艦隊大舉來攻,而且炮火是如此猛烈。

大量的開花彈、榴散彈,以及火箭彈,鋪天蓋地砸來,將阿卡普爾科港口幾乎炸成一片火海,人員死傷累累。僥幸逃出的西班牙人,丟棄了所有的一切,狼狽地避入城中,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大批武裝人員,乘坐一艘艘小船,快速地沖至岸邊,建立灘頭陣地,清剿殘余守軍。

哦,上帝,繼數日前從北方傳來的警訊,班德拉斯谷(今墨西哥太平洋港口巴亞爾塔)遭到不明身份艦隊的攻擊後,繁華富庶的阿卡普爾科竟然也遭到了敵人的襲擊。

不,這不是襲擊,如此猛烈的炮火,訓練有素的登陸部隊,各種飄揚的旗幟,這分明是遭到了一支正規化軍隊的入侵。

上帝,一場戰爭就這麽突然降臨在新西班牙總督區,打破了這裏一百六十多年的和平。

那麽,敵人來自哪裏?

“……有鑒於我大齊帝國與西班牙王國正在處於交戰狀態,我聯合特遣艦隊奉命發起對貴國美洲屬地的全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