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沒有硯台(第2/3頁)

許是現代人的思維,林遠秋並不覺得饞嘴有多大問題,何況馮氏也是因為小時候爹娘偏心,加之家境不好,所以才會對吃的特別執著。

至於愛偷懶,不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夫妻倆一起生活久了,自然全都跟著學了唄。

這不,自從他爹去碼頭扛了一次麻袋後,林遠秋發現,他娘馮氏就開始張羅繡鞋墊的事了,說是不能讓相公一個人這麽辛苦,她也要想法子掙銀錢給兒子念書。

相比起前頭兩樣,林遠秋覺得東家長西家短,愛與人閑話才是最要不得的,時間久了,鄰裏之間肯定會鬧出矛盾來。

就像前幾日,族裏就有人因著說嘴吵起了架,而他娘馮氏也涉及其中,好在事不是很大,最後爭吵了幾句就散了。

自那日之後,林遠秋就在心裏想著,該怎樣幫他娘把這個壞習慣給糾正過來。

對於馮氏偷懶的事,周氏和劉氏早習以為常,起先還有些怨言,可時間久了,也就無所謂了。

這不,接過林遠秋手裏的碗筷後,兩人就讓他快去和遠槐遠柏玩了。

林遠秋哪有玩的時間啊,兩天的旬假,除了每日熟讀三字經外,還需寫上大字三張。

以往像這種練寫字的作業,林遠秋是沒有能力完成的,如今筆墨和紙都有了,自然不能再落下。

是以回到房裏後,林遠秋就從書袋中拿出紙筆,準備趁著現在光線好,先把今日的三張大字給書寫出來,不然等到了天黑,就啥都看不見了。

至於點油燈,可不是想點就能點的,吳氏可卡著各房的燈油呢。

說到底,還是窮鬧的。

林家有四盞油燈,老林頭夫妻和三個兒子房裏各一盞,只是在他們家,點油燈的時候不多,畢竟一斤燈油得花一百文,若非必要,誰舍得用。

至於晚上起夜啥的,就像吳氏說的,那窗戶紙不是透著光嘛。

聽到兒子要寫字,這下可把林三柱激動壞了,原先兒子每日上下課在族學,林三柱還真沒有自己兒子是個讀書人的實質性概念。

可這會兒,書紙筆墨往炕上一攤,給人的視覺沖突就不一樣了,也就在此刻,林三柱才驚覺,自家也是有讀書人的人家了。

和其他不識字的農人一樣,林三柱對能讀會寫的讀書人向來崇拜,如今自家兒子也成了這樣的人,能不讓他興奮嗎。

“乖娃,爹這就去拿大炕桌來!”

話還沒落音,人已經跑出房門三米遠了。

於是,正在房裏搓著麻線的吳氏,就看到三兒子一陣風似的沖了進來,接著一把抱起炕上的矮幾,只匆匆留下一句,“爹,娘,我家狗子是讀書人了!”

然後“唰”的一下,跑沒影了。

吳氏:“他爹,老三剛剛說啥?”

老林頭敲了敲煙袋鍋子:“他說狗子是讀書人了。”

吳氏發懵,小孫子不是早在半個月前就是讀書人了嗎?

難道自己記差了?

而這邊,拿出白紙正準備開工的林遠秋,突然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他沒有硯台!

這可怎麽辦?

沒有磨墨的硯台,就沒有墨汁,沒有墨汁他還怎麽寫字啊。

林三柱也傻眼,他是壓根沒想到還要買硯台的事。

不過就算想到了,自己也拿不出銀錢來買。

“別急,你讓爹爹好好想想!”

林三柱雖不識字,可硯台長啥樣,他還是知道的,族長家就有一個,前不久他剛見過呢。

要林三柱說,其實硯台就跟裝糕餅果子的盤子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那個盤子能讓墨條打出墨汁來。

林三柱在屋裏轉著圈,心裏想著,到底什麽東西既能裝墨又能磨墨呢?

盤子倒是能裝墨,可磨不出墨來啊。

對了,他想到了,林三柱一拍腦門,飛快往廚房跑去。

沒等林遠秋下炕跟過去看看,很快林三柱又跑了回來,“狗子,你看看爹爹給你做的硯台!”

說著,就把自制的“硯台”放到了矮幾上。

只見,一個巴掌大的陶碟,碟子裏擺放著半塊磨刀石。

一起拿來的還有小半碗水和一個小湯勺。

沒等林遠秋想明白關竅,林三柱就舀了兩勺水在磨刀石上,然後拿起墨條一圈圈打起墨來。

這一系列操作,直把林遠秋看得一愣一愣的。

正想著這樣到底行不行呢,結果就看到磨刀石上的水漸漸變成了黑色,這是成功啦?

看到墨色越來越濃,林三柱得意的不行,哈哈哈,自己可真是聰明啊。

林遠秋也挺高興的,果然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動腦,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打開書,林遠秋提筆蘸墨,準備從最開頭的人之初開始寫。

其實寫毛筆字對林遠秋來說不是難事,前世自己所學的美術專業裏,就包含了書法學這門課程,不管楷書,行書,篆書,隸書還是草書,林遠秋都是會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