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帝王之術(第2/3頁)

一車一騎很快到了宮門口,林遠秋依舊快速牽了“紅豆”去停馬場那邊拴著,再由守門兵衛拿了吸鐵石給他全身吸上一遍,才被放行進了宮。

林遠秋發現,這次的吸鐵石要大了許多,不過只稍微一想,他便明白了原由。冬日大家衣服都厚,若不換成大塊些的吸鐵石,根本起不了查搜刃器的作用。

其實查搜這些,直接上手肯定比用吸鐵石來的方便,想來沒這麽做還是出於人性化的考慮吧,畢竟用吸鐵石並不存在觸碰,讓人不會有失了尊嚴之感,而直接上手,就跟對待犯人無異了。

自聽了林修撰進講的神宗軼事後,景康帝便對這類經史生了興趣,是以,今日的進講內容依舊是“遠猶”來著。

而林遠秋,那日回去之後也是做了準備的,為得就是防止聖上想再聽此類經史。

所以有了籌備的他,很快講了漢魏時期,胡人雜居成患亂的事。

漢魏以來,凡有匈奴、鮮卑等部族的人前來投降時,朝廷大多會把他們安置在塞內各郡居住。期間就有禦史指出了此做法的不妥,提議應把人集中安置到邊疆去,以防這些胡人成為民間的憂患,還可以避免四方夷人的出入,無奈,當時的帝王並沒聽取禦史的意見,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景康帝聽得認真,沉思的雙目中帶著敏銳,雖頭發已是花白,可帝王的威嚴卻不減半分。

這副模樣看在林遠秋眼裏,首先想到的就是,聖上心中的立儲之策,該是萬全的吧。

……

今年已是林家來京城的第二個年頭,經過了去年的冬日,吳氏就有了認知,那就是京城的臘月,絕對要比在小高山村冷上太多。

所以,早在十月初的時候,吳氏就讓林大柱和林二柱買了好些木炭回來,並和其他大戶人家一樣的做法,依照每房的人數,把木炭分發了下去。

雖叮囑了不可浪費,可吳氏認為,既然已發放到了各房手上,那麽節約也好,浪費也罷,都是每房自己的事了。

不過,觀瀾堂所用的木炭,吳氏從未小氣過。

每日到了辰時,吳氏就會讓崔媽去把那裏的兩個炭盆燃上。

觀瀾堂正是家中娃兒們讀書習字的地方,林遠秋不但給起了名字,那門上的牌匾還是他親自動手寫的,用的正是渾厚圓潤的隸書。

每日巳時到未時這段時間,除去中間吃飯,其他時候,孩子們都會在觀瀾堂裏讀書和寫字。

擔心墨宣幾個會因為天冷手僵,而把字寫的歪七扭八的,所以吳氏每日都會安排人在觀瀾堂擺上兩個炭盆。

國子監的年假已經開始,加之王文昌一直都住在府裏,是以這段時日,家裏孩子們的學業,都由兩個姑父在教導著。

等過了年,王文昌就要回周善縣去,明年正是大比之年,他是肯定要回去參加鄉試的。

說實話,跟著舅兄的這些時日,王文昌可以肯定,自己的學識比起以往,要精進了不少。

這一點,從現下自己寫文章的速度中,就能看出來。

記得先前自己寫策論時,若遇到接觸不深的論題,那麽單是尋論據,就要搜腸刮肚半天。再等提筆開文時,也是磕磕絆絆的難以成句,不是用詞不當,就是語句不順。

可如今呢,說是思如泉湧都不為過,可見舅兄每日多寫多練的方法是極為適用的。

就像舅兄說的,越是怕它,就越要攻克它,而鄉試策文題,基本都在民生、安國、以及強兵中展開,只要把它寫透識透,就沒什麽可難住人的地方。

不愧是一甲狀元的篤論高言,王文昌心想,自己待在京城的一年半裏,可以說沒有一天是浪費的。

而舅兄,算是讓他受益匪淺的良師了。

……

年關將近,走年禮的事自是不能落下的。

到了休沐這日,林遠秋便提了年禮先去了一趟秦府。雖今年的柿果大部分都被擺盤用到了酒席上,可還是有一小部分早早摘下來做了柿餅。

年紀大的人都喜甜,秦遇自然不例外,自從去年給送了柿餅年禮過去後,秦遇就喜歡上這甜糯的味道。

只是城裏的糕餅鋪子並沒見有的賣,等得知是林家自制而成時,秦遇也沒多問,只叮囑林遠秋,“為師這邊可別忘了。”

是以,今年的三十多斤柿餅,除給嶽父家留下幾斤後,剩下的林遠秋全都拿到秦府來了。

反正這東西存的住,只要老師每日不要貪食太多就成。

知道今日弟子肯定會過來,秦遇早早把茶盤給擺了出來,再計算著時間煮茶。

等林遠秋到時,那紅泥小爐裏的茶水,正咕嘟咕嘟往外冒著熱氣呢。

“老師。”

林遠秋躬身作揖,先給秦遇行了一個標準的弟子禮。

秦遇正襟危坐,大大方方地受了禮,神情也極為肅穆,只不過接下來的問話就讓林遠秋“噗呲”一下笑出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