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獻策(第2/3頁)

所以,三皇子並不覺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謀的本事。

而林遠秋,這會兒已在懵圈當中。

說好的進講經史呢,怎麽又變成出主意想法子了,虧他騎馬過來時,還一路盲猜著今日的經史題呢。

還有,那什麽讓百姓們甘心情願自救的主意,這麽冷不丁的讓他想,他哪裏想得出啊。

可看到兩雙十分相似的單鳳眼正盯著自己瞧時,林遠秋很快明白,今日他要是直接說不知道的話,那麽怕是得跪到門口去。

林遠秋沒再耽擱,很快轉動腦筋思索了起來。

話說人到底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才會甘心情願地去做一件事呢?

林遠秋一邊想一邊挨個舉著例子。很快他想到了掙銀子上,人之所以會主動去掙銀子,不外乎幾點,一是養家糊口,不得不去掙。二是想讓家中日子蒸蒸日上,所以去掙。還有一點就是家裏有外債要還,不得不掙。

對了,外債!

林遠秋突然福至心靈,朝廷大可以把給災民們發賑濟糧改為出借糧食啊,這樣有了糧食要還的災民們,就會積極想著補救措施,而不是幹等著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賑濟糧和借糧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因為是白給,所以百姓們能領到的糧食少的可憐,想要吃飽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借糧食,官府可以根據借糧人家中的田地畝數定出一個上限,只要不超過這個數量,無論借多少都成。如此,災民們就會依照自家的償還能力,有計劃的決定要借的糧食斤額,想來這個數量,絕對能保證家裏人的肚子不再挨餓。

至於所借的糧食來源,林遠秋覺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倉就可以。

原本常平倉裏的糧食就有著備荒救災的作用,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常平倉直接歸朝廷所管,這樣就能避開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借著借糧的由頭,做出各種坑害災民的事。

林遠秋越想越覺得自己這個法子挺好,這樣有災荒來臨之時,百姓們就不用因為缺糧而心中不安了。

在林遠秋看來,這世上誰人願意過著跌沛流離、饑不飽腹的日子呢。想來等災民們借了糧食,接下來就是好好補救,爭取早日把糧食歸還上了。

至於朝廷,也不會因為支出大量的賑濟糧而造成糧倉空虛,以致於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賑災的時候,卻拿不出糧食來。

只不過,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區分出可補救與不可補救的兩種情況。別到時地裏根本補種不出糧食,而這邊還逼著災民歸還糧食,這不是逼人家走投無路嗎。

林遠秋認為,凡不能補救的,朝廷只能發放不用歸還的救濟糧給災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遠秋組織了一下語言,而後開口說道,“回稟聖上,微臣以為,若旱澇致使田地一時無法續種,則依舊賑濟,可若澇旱能挽回,則可通融借糧,不收息,俟來年豐熟補還,如此,雖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於流亡。”

借糧?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災荒,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賑濟,還從未有人想過用出借糧食的方式供災民們度過難關。

不過只一細想,景康帝就覺得此方法甚妙。

因為只有這樣,災民們才會安心且積極忙於地裏,等得了收成,就把借糧還上。

還有,就像林修撰說的,此方法可免於流亡。

要知道,每有災荒生起,最讓景康帝頭痛的就是聚集成勢的流民了,不但影響了社會的安定,也威脅著朝堂,若管控不好的話,顛覆政權也是極有可能的。

這下,算是從根本上把難題解決了。

想到這裏,景康帝忍不住點頭稱贊,“此主意極佳!”

景康帝已拿定主意,若通融借糧,那麽災民們只需歸還借糧的七成就行了,剩下的三成,算作朝廷給災民們的救濟吧。

三皇子也與景康帝同樣的想法,畢竟這也算是帶了賑災性質的借糧,朝廷總不好一毛都不拔吧。

何況若是讓災民們全數歸還,那麽來年的日子,肯定好過不到哪裏去。

想到方才自己的不以為意,三皇子忍不住朝林修撰看去,溫文爾雅、風華正茂,雖年紀輕輕,可給出的主意卻是老成,直接解決了賑災的好多難題。

果然,父皇的眼光從來都不會有錯的時候。

臣子表現優秀,當皇帝的自然要以資鼓勵了。

聽到聖上讓吳公公去庫房拿套文房時,林遠秋忍不住在心裏嘀咕,皇上怕是準備了不少文房在倉庫裏吧,這不,自己已得了第二套了。

而那第一套,還在家裏的香案上供著呢。

林遠秋磕頭謝賞,待起身準備退出禦書房時,卻聽聖上問道,“昨日吏部送了外放請折過來,朕瞧見上頭也有林修撰之名,不知林修撰因何有此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