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雙城記(第2/2頁)

觀眾們都有點驚嚇,這是可以在電視上說的嗎?

習慣了各種官方語言的電視報刊,這可以在電視上說嗎?

恰恰九十年代還真是啥都敢說,因為公開發言的渠道就那麽幾個,很好管控。

所以甄別、篩選管理也容易。

反而是到了後面網絡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台手機都能廣而告之,這個管控壓力巨大,自然也就管得越來越嚴。

好比荊小強這話頭一轉:“就像剛才你說的,因為這是個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時代,一切都有可能,在蘇京路開一家店可能會賺幾十萬,到蒲東來買套房可能會房價暴漲,辭職下海可能會創業成功,很多領域都是空白,等待改革開放的弄潮兒們去拼搏,相比階層固化的舊時代,這就是最好的時代,可如果你瞻前顧後,得過且過,只想享受卻不願付出努力,錯過了這個火紅的年代,在你的人生當中,肯定就是最糟糕的時代。”

沒錯,這就是說他自己。

相比早就階層固化的歐美社會,相比二三十年後內卷越來越嚴重的國內,八九十年代絕對是草根逆襲、白手起家的最佳階段。

放到二三十年後,他這番言論可能在網上會被罵到死,你不過就是個唱歌的,有什麽資格慫恿別人去創業、去買房……

但這時候起碼聽了他的,改掉那種還等著福利買房的思維,想方設法來蒲東買套房,幾十年後一定都會是荊小強的腦殘粉。

由此,荊小強這麽一個電視訪談,直接帶動了滬海房地產經濟的爆發!

這也不離譜,八九十年代的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因為一張報紙、一段新聞之類引起的。

荊小強在滬海的口碑本來就好,一說起他搞那個房地產,拆遷賠付很公道,買房交房更是信譽至上按時又按量。

知道點內幕的還會說起哦哦,就是那個《轉角遇見你》電影裏面那個超市呀,那就是荊小強他們當時搞來拍電影的。

HK已經很流行這種超市了,國際社區那邊有個大的,但沒有這個方便呀。

對的,那個國際大商超適合歐美人開車,十天半個月采購一大車的模式,這會兒只有自行車擠公交,千裏迢迢跑這麽遠過去能帶多少?

還得是這種小區商超,好多人去濱江花園看稀奇,然後好多房地產公司也學習取經,搞一個小區,搞個這樣的小超市的確很有必要。

正規的超市搞不來,先搞個擴大版的雜貨店嘛。

緊接著滬海發行量最大的晚報,把這段專訪整理出來,更把那段孟子說的“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醫,勤者有其業,勞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學,童年有其樂,讀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養,車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農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優者有其榮,能者得其用,閱者有其悟,學者有其為”補齊,廣為宣傳!

因為這會兒的國內的習慣就是發了工資每個月存點錢,沒有任何投資意識,就儲蓄,國內儲蓄據說到了驚人的地步。

所以滬海這種老金融中心搞股票的時候,瘋了一樣的老百姓都來參與,因為實在是沒有投資渠道,除了存錢拿利息不知道任何投資渠道,當然之前也不允許搞投機倒把。

荊小強本來想說的是鼓勵大家抓住這個時代機遇,不要渾渾噩噩的隨波逐流就荒廢了。

結果被有些傳媒大張旗鼓的一宣傳,就成了鼓勵買房,鼓勵創業,鼓勵下海。

噢喲,真的真的,滬海房市一下就火熱起來了呀。

各家的房子都好賣了。

這下滬海戲劇學院的院系領導們也不吭聲了。

整個戲劇學院都轟動,買房!

小強說的買房。

聽說羅莉、杜若蘭她們幾個去年就跟著荊小強去蒲東買了小公寓,以後不管畢業在哪裏,滬海有個家了呀!

這時候全國人民都還是很想成為滬海寧的,每年能分配到話劇團、制片廠的名額都極其有限,大部分人就算能分配也是要去其他省市,而且聽說這兩年已經開始越來越少分配,要自主擇業。

這都是現實,再把以前那套讀書期間決不允許拍戲,不許賺錢的規矩拿來套,大多數人都很吃虧。

連老師、教授都心動,他們手頭多半開始活絡了,不管是幫著帶考生,還是兼職下劇組,肯定比工資強。

主動來舞蹈系這邊找荊小強打聽,買房子是有什麽說頭嘛,畢竟幾十萬也不是小數目,問問也不打緊。

荊小強才確認院裏面的老師住房也非常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