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卌七萬種(第2/5頁)

就她的想法,以後翡翠肯定要大漲的,總體趨勢是要漲錢的,這個時候大量采買囤積,必然能大漲的,這個漲幅甚至是十倍二十倍的,遠比其它投資要來錢快。

而要想大量采買,那就必須走一趟騰沖甚至緬甸了。

當然除了采買問題,她還有另一個考量。

就中國近現代珠寶玉器方面的研究,確實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在解放前,國內研究主要是受中國傳統金石學和經學研究的影響,以主觀經驗為主,雖說也受到一部分西方地質學和礦物學研究的影響,但其實在這方面還處於落後水平。

國內地質學研究要想取得長足進步,必須從寶石學地質學對翡翠礦物和礦床的研究著手,來推動翡翠研究的發展。

從這點來說,走一趟緬甸的翡翠礦場,這幾乎是勢在必行的,搜集盡可能多的礦物質標本,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聶揚眉見此,也覺得不錯,她曾經去過緬甸,便給她分析了一番雲南和緬甸的形勢:“前些年,我去緬甸做調研,倒是有一些人脈,回頭我幫你聯系下。”

孟硯青聽著,當然感興趣。

聶揚眉也就給她詳細介紹了,她和緬甸當地的一位首領叫李敢的還算熟悉,對方也算是豪氣仗義的,知道聶揚眉是過去調研緬甸翡翠,對她大開綠燈,在她深入緬甸調研期間,護了她周全。

孟硯青約莫也知道這位李敢,雖說這幾年緬甸的翡翠礦場都是有政府把持,但是這位李敢在緬甸邊境地帶依然很有話語權,如果能搭上這條線,那深入緬甸調研和采買,

聶揚眉見孟硯青確實想去緬甸,自然支持,於是便著手要幫她聯系這位緬甸朋友,這麽聊著間,聶揚眉又提起另一樁事:“你應該知道‘卌七萬種’吧?”

孟硯青心裏一動,忙道:“知道。”

清朝末年時,孟家花費幾十萬兩白銀得‘卌七萬種’,之後卻被雲南總督馮天愚搶走,上繳給了慈禧太後,之後遭逢亂世,清朝敗亡,這‘卌七萬種’從下下落不明。

不過九十年代,‘卌七萬種’再現世間,羅戰松得到‘卌七萬種’,兒子後來之所以鋌而走險,就是為了這‘卌七萬種’。

這‘卌七萬種’對於孟硯青來說,是孟家昔日亂世中的果,也是上一世兒子遭遇不測的一個因。

聶揚眉頷首,擰眉道:“當時我在緬甸,卻是聽到一個傳聞,‘卌七萬種’的,不過不知道真假。”

孟硯青:“在緬甸聽說的?”

聶揚眉頷首:“那次我是經過一處小礦場,遇到一位礦場的老人,對方說,大概在十幾年前,他曾經接過一樁活,是運行一塊很大的石頭,是從騰沖運過去的。”

孟硯青:“騰沖運過去緬甸?”

要知道,這已經很匪夷所思了,畢竟緬甸是翡翠出產地,騰沖是從緬甸到雲南的出口地,按說只有緬甸往騰沖運的,沒有騰沖往緬甸運的道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

聶揚眉:“那位老人說,那塊石頭外面被包了很厚的一層石漿,而且還用稻草以及防塵布包得嚴嚴實實,負責押運的人都是荷槍實彈,他是趕車的,他也不敢看,不過在吃飯的時候,他隱約聽到幾個人議論,說這是從中國運過來的,是一個巨寶,一直到後來往下搬的時候,他看到那塊石頭最下面,隱隱露出一點紅字,是中國字。”

孟硯青:“紅色的,繁體的?”

聶揚眉搖頭:“那是一位緬甸老人,不認識字,他大致給我比劃了下他看到的,我猜著,像是‘種’的繁體字‘種’,鑒於他給我比劃的那個大小,我推測著,懷疑那就是傳說中的‘卌七萬種’了。”

她蹙眉,繼續回憶道:“有了這樣的消息,我自然不肯放過,也想著追查這件至寶的下落,不過可惜,那位老人只幫著拉運了那一段,對方保密措施做得好,後面的情況就知道了。我通過緬甸的朋友,調查了一些信息,才大概了解到,當時緬甸邊境有人和國內勾搭,利用當時國內局面,趁亂從國內運了一件至寶,走私到了緬甸。”

孟硯青聽這話,很快明白了:“當時中國大陸大門緊閉,要想從大陸走私這麽大塊的原石去海外,幾乎絕無可能,所以他們想運到了雲南,通過反向運輸回緬甸,走緬甸到泰國仰光的路子,再運到國際上變現。”

聶揚眉:“是,所以在緬甸期間,我一面做礦石調研,一面開始調查這件事,我甚至找關系查遍了緬甸海關那個時候的出境記錄,但是根本沒找到這樣的原石,這些年,我更是在國際上注意著翡翠市場,更是沒見過這樣一塊原石的蹤跡。”

孟硯青:“如果這塊原石已經從緬甸運出,進入國際市場,那過去十幾年了,按說應該早有動靜了,所以最大的可能是,當時他們的計劃出了意外,這塊原石還留在緬甸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