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要起風了(第2/3頁)

李淵在定下了李承宗陪葬獻陵以後,又下令長安上下為李承宗守喪。

李承宗的身分不夠,所以李淵能為他爭取到的,只有長安上下。

就這,李綱等一眾老臣還直言不合禮制。

多虧了裴矩在關鍵時候哀聲說了一句‘他還是個稚子,我們也要跟他計較嗎’。

這才讓李綱等人紛紛閉口不言。

李綱等人即便是臉皮再厚,資歷再老,也不好去為難一個死去的稚子。

李元吉踏入承恩殿的時候,李淵在沖著李世民咆哮。

各種難聽的話,不要錢的往出跑。

李世民沒有查到足以能消除李淵怒火的人,所以李淵將一腔的怒火全部宣泄到了李世民身上。

李淵甚至叫著李世民的小名,當眾痛罵李世民領兵在外時間長了,專制慣了,又被府上的那些讀書人教唆的,已經大變樣了,已經不再是他以前的那個兒子了。

這話就非常嚴重。

嚴重到所有人都能從李淵的語言中感受到他對李世民的不滿。

支持者李世民的人,能夠清楚的從中感覺到,李世民順利的繼承太子之位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李世民手底下的一眾文臣,一個個面如死灰。

因為李淵沒有說一句武將的不是,只是將李世民的一切變化,全怪罪到了文臣頭上。

在李淵心裏,武將和文臣的地位,高下立判。

承恩殿內外,沒有一個人反駁李淵的話。

這大概就是唐初的時候,武將總是比文臣高一等的原因。

李元吉在承恩殿內找了個位置,就那麽一杵,並沒有幫李世民說話。

因為他跟李世民又不是一體的,他不願意上去幫李世民分擔李淵的怒火。

也因為李世民這一頓罵是逃不過去的。

張婕妤進讒言的時機挑的太好了。

好到了誰也沒辦法幫李世民躲過這一頓罵。

李淵指著李世民罵了足足兩刻種,一直將胸膛裏的怒火宣泄幹凈了,才停下。

李元吉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李世民加冠以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李淵當眾辱罵。

李淵沒給他留臉,所以他在百官面前狠狠的丟了一次臉。

“滾回府上待著去!”

李淵最後沖李世民大喝。

李世民咬著牙,沉著臉,悶頭出了承恩殿。

一眾秦王府的武將們還好,文臣們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李元吉也想走,但沒辦法走。

因為李淵還沒走。

李淵一直等到了李建成徹底從悲傷中回過神,三請四催的催他離開的時候,才一臉沉痛的帶著劉俊等人離開了承恩殿。

李淵沒辦法在夜間留在承恩殿,因為他是一個大長輩,不可能幫孫子守喪。

即便是李淵強烈的要求要留下,李建成也必須將李淵勸回去。

李淵走了,李元吉有心安慰李建成兩句再走,最終話到了嘴邊還是沒有說出口,只是默默的隨著大流離開了。

李建成既然沒有拿兒子做文章,那麽李元吉對李建成剩下的就只有憐憫了。

一個而立之年才得到第一個兒子的人,突然就這麽沒了,心裏的悲傷可想而知。

李元吉回到武德殿的時候,天已經徹底黑了,府內上下已經換上了一身素衣,即便是身為叔母的楊妙言,也穿了一身略微顯素的衣服。

李元吉先派人將淩敬送出了宮,然後帶著楊妙言回了寢宮。

“承宗怎麽會……”

楊妙言在幫李元吉準備好了洗漱用的水,幫李元吉寬衣的時候,一臉哀傷的問。

只是話說了一半,就沒有說出口。

楊妙言一直身居宮內,跟李承宗見過的次數,比李元吉要多太多。

楊妙言清楚的知道李承宗從娘胎裏帶來的病有多重,也知道李承宗是抱著藥罐子活了幾年的。

對於這個每次見了,都是一副病怏怏的樣子的侄兒,楊妙言充滿了憐憫。

李元吉嘆了一口氣,“風寒引發了身體裏的惡疾,不治身亡了。”

楊妙言立馬道:“是殿內的人沒伺候好?”

李元吉沉默了一下,嘆息道:“誰知道呢。”

到底是殿內的人沒伺候好,還是李承宗不顧殿內人的勸阻,迎著冷風亂跑,只有調查此事的幾個人知道。

李世民之所以一口咬定是殿內的人沒伺候好,讓李承宗迎著冷風跑,是因為這是一個李淵能接受的答案。

李世民如果說是李承宗不顧殿內的人勸阻,那李淵接受不了。

李淵不可能允許他死去的孫兒有錯,所以錯的只能是別人,也必須是別人。

“承宗年齡還那麽小……”

楊妙言心裏有些不好受。

李元吉嘆了一口氣,幽幽的道:“要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