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誤會和漕運(第2/3頁)

薛萬述明顯的愣了一下,心裏怪怪的道:“臣當然不介意。”

事實上以李元吉的身份,在這種事情上是不需要向薛萬述過多解釋的。

李元吉既然解釋了,那就說明他拿薛萬述當自己人看,也很看得起薛萬述。

薛萬述也知道李元吉很看重他們兄弟,不然不可能還讓他們繼續統領著舊部,也不可能在召他回京的時候,又派遣了他一個弟弟趕往河北道。

李元吉之所以這麽做,就是確保他們兄弟當中永遠都有一個人在河北道。

永遠有人守著他們在河北道的家業,也永遠有人守著他們的家眷。

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李元吉要是不看重他們兄弟的話,絕對不會做到這個份上。

所以才李元吉和淩敬有私密話要說,並且暗示他離開一會兒的時候,他就識趣的離開了,且並沒有對此生出任何不滿。

他之所以覺得心裏怪怪的,是因為他沒料到,李元吉竟然還會為這種事情,特地向他解釋了一番。

淩敬不知道薛萬述心中所想,但卻猜到了李元吉為什麽會向薛萬述解釋一句,當即一臉羨慕的道:“殿下這是拿你當自己人看啊。我跟殿下這麽久了,殿下也沒有跟我說過幾次這種話。”

淩敬並沒有說一次也沒有,那樣的話會顯得很假,也會顯得他很虛偽。

所以他說李元吉跟他說的少,借此襯托出了李元吉對薛萬述的重視。

薛萬述抱拳,正色道:“多謝殿下厚愛。”

李元吉擺擺手笑道:“行了,都是自己人,無需客套,我也是怕你誤會。”

這種事情雖然沒必要非要做,但是能做的時候,還是值得做一下的。

人與人之間相處,誤會、隔閡、矛盾等等等等,就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

如果不在意的話,時間長了,就會越積越多,最後爆發的時候,會釀成人難以置信,且不願意承受的後果。

畢竟,一個人是很難猜透另一個人的心思的,而一個人又總是喜歡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測另一個人的心思,所以得到的結果,肯定跟另一個人的心思大相徑庭。

差的不遠的話,也不會產生什麽太大的誤會。

差的太遠的話,那就會產生出很大的誤會。

比如,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相遇,女子看到了男子臉上有一點墨跡,覺得有些滑稽,忍不住多看了兩眼,但卻什麽也沒說,男子什麽也沒問,然後在心中揣測是不是自己的容貌吸引到了女子,然後在寂寞的驅使下跑去追女子,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是碰的頭破血流,黯然神傷。

所以遇到一些容易讓人誤會的事情的時候,能解釋的情況下,就一定要解釋一下,盡可能的避免它發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

薛萬述聽到李元吉的話,再次抱拳,正色道:“殿下以誠待臣,臣怎麽可能會誤會殿下。”

李元吉笑著點點頭,說起了正事,“你此次來拜見我,有什麽正事需要說的嗎?”

薛萬述收回手,說起了正事。

李元吉沒有再多言,靜靜的聆聽。

薛萬述也沒有說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大致就說了一下近半年他和馬周在和北道的所作所為,又詳細的說了一下蘇定方和闞棱在征討輔公祐期間發生的一些細節。

最後匯報了一下棣州海運碼頭,以及棣州、德州、博州、魏州、相州、衛州各州漕運碼頭的修建進度,然後又匯報了李靖趕到河北道以後,所接手的一些政務,以及在接手政務以後施行的一些施政舉措。

薛萬述所說的絕大多數部分,李元吉從河北道遞過來的文書中看到過,只是一些細節,文書中並沒有提及。

經過薛萬述描述,李元吉對河北道的一些施政舉措,以及一些變化,以及薛萬述和馬周等人在河北道的施政得失,了解的更清楚了。

河北道的一切,在李元吉的腦海裏就更豐滿了。

不過,李元吉還是更加關注河道上的漕運碼頭的修建進度,以及李靖到了河北道以後的施政舉措。

依照薛萬述所說,河道上的第一批漕運碼頭,基本上已經完工,一些早早的完工的碼頭,甚至投入了使用。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已經主動找上門,開始短途的運送貨物。

等到武士逸主持的齊王府的直屬漕運衙門一切準備妥當,正式的放開了從棣州到洛陽,乃至長安的各處漕運碼頭,商人們就一定會蜂擁而至,開始大規模運送貨物。

由於整條漕運航線十分漫長,沿途的地方又十分繁多,一旦開始大規模運送貨物,現有的碼頭未必夠用,貨倉也未必夠用。

所以第二批漕運碼頭已經開始建了,只是有兩個問題。

其一就是,長安城的碼頭該修建在何處,又該如何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