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對有能耐的人必須給予一定的尊重(第2/2頁)

並且在被混合雙打期間,他了解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隔壁鄰居家杏子上面的那如同水珠一般的東西,不是小雨過後的殘留,而是剛打的農藥。

還好農藥不是什麽猛烈的農藥,不然他就不止是折騰掉半條命了,而是沒了一條命。

也就是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吃青杏了。

並且將這種用生命總結出的教訓銘刻在了靈魂深處,即便是穿越了,即便是知道大唐的青杏,尤其是野青杏是無毒無公害,也無農藥殘留,他也不願意吃。

所以只能讓薛萬述吃了,也只能讓薛萬述代他受過了。

李承乾和李承業在禍害了兩樹枝的野青杏以後,終於收手了,薛萬述也逃脫了魔爪。

由於野青杏吃的太多,薛萬述已經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了,只能留著口水,呲牙咧嘴的,磕磕絆絆的說話。

李承乾和李承業對此表現出了極度的嫌棄,說什麽也不願意在薛萬述肩頭待了,只能轉移到侍衛肩頭上去。

至於說李元吉……

那是不可能的。

一個是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從靈魂上論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麽要給他們當馬騎。

況且,他們剛剛仗著年幼無知,欺負完了薛萬述,憑什麽給他們親王座駕的待遇。

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

不僅不能給他們提升待遇,還得在回九道宮以後好好教育,好好的給講講道理。

雖說長者在吃沾染了小孩子口水的食物的時候是不會嫌棄的,但那僅限於自家的小孩子,旁人家的小孩子只會讓人感覺到膈應和惡心。

薛萬述之所以千恩萬謝的吃完了他們給的殘余的野青杏,不是薛萬述拿他們當自家孩子看待,而是他們的身份決定了薛萬述必須在他們面前笑臉相迎。

如果換一個身份,你看薛萬述還會不會理他們。

也正是因為如此,必須得給他們講講道理,得讓他們明白不能隨意的去已經對待宮人和仆人的態度去對待大唐的功勛大臣。

薛萬述無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薛氏兄弟無疑也是一群有能力的兄弟。

對待這種有能力的人,以及有一群有能力兄弟的人,就必須給予一定的尊重,也必須盡可能的去維護他們的尊嚴,不讓他們在不經意間成為別人口中的阿諛奉承之臣。

在大唐,尤其是在這個人傑遍地時期的大唐,阿諛奉承之臣是得不到任何人尊重的。

也沒有人會在離開了太極宮以後,還拿他們當同僚看。

就像是李元吉穿越之初,遇到的尹阿鼠暴打杜如晦的事件。

杜如晦在路過尹府的時候,之所以沒有下馬,不是他不知道朝廷的禮儀規矩,也不是他不知道尹阿鼠在官職和爵位上都比他高。

而是他自認為自己是有能耐的人,看不起尹阿鼠那種靠著裙帶關系爬上來的人,也看不起尹阿鼠靠著裙帶關系得到的爵位。

其實不只是杜如晦,絕大多數自覺有點能耐的人,在路過尹阿鼠這一類人府邸的時候都是這般。

之所以只有杜如晦挨了打,也是因為杜如晦好欺負,打了杜如晦還能從東宮和齊王府討到賞,並且在李世民興師問罪的時候,還能請出太子和齊王撐腰。

尹阿鼠這一類人,就是靠著這種抱大腿的方式在朝野上下存活的。

一旦沒了大腿,他們會第一時間消亡,速度快到會讓你反應不過來。

李元吉不希望薛萬述為了遷就李承乾和李承業變成這種人,所以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將薛萬述送到山下,遊覽完了半山的風景,又在九龍潭的其中一處淺潭內嬉戲了一番後,李元吉就讓侍衛背著李承乾和李承業重新回到了九道宮。

在打發了侍衛們下去休息以後,就開始給李承乾和李承業‘上課’了。

由於李承業還太小,聽不懂大道理,所以李元吉只能把大道理講給李承乾聽,再由李承乾在遇到類似的情況的時候向李承業言傳身教。

這其實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很好的辦法,不會太操心,不會太勞神,就是有一個硬性的先決條件。

那就是孩子必須得多。

而李氏顯然沒有這種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