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和親?想都別想!(第2/3頁)

大唐給吐蕃文化和技術,吐蕃給大唐邊陲安定。

文成公主在這中間,只是一個媒介。

一個讓大唐和吐蕃有合理的借口進行利益置換的媒介。

李元吉敢肯定,只要大唐給的利益足夠充裕,大唐就算是嫁一頭豬過去,松贊幹布也會高高興興的將其奉上王妃之位,並且向全天下宣告,娶豬是吐蕃人的傳統,豬是吐蕃人最信奉的神明賜下的神使,讓豬在吐蕃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

就像牛在阿三那裏享受的待遇一樣。

這種事情聽著很不可思議,但是只要利益到位了,它就一定會出現。

就像是劉秀稱島國人為倭,島國人在學習到了大漢的文化、技術以後,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一樣。

就像是武則天稱島國為本本,島國人在學習了大唐的文化、技術以後,也欣然接受了這麽稱呼,並且沿用至今一樣。

只要讓島國人在這片大地上學習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這片大地上的主宰,叫島國人什麽,島國人都答應。

他們會欣然接受這片大地上的主宰賜予他們的稱呼,並且將這當成一種榮耀,改頭換面以後,宣揚給他們的國民。

他們不知道‘倭’字帶有極其濃重的侮辱性嗎?

他們知道。

但他們不在乎。

為啥?

因為這個字能讓他們學習到他們想要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只要讓他們學習先進技術和文化,劉秀別說稱呼他們為倭了,就算稱呼他們為豬,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武則天別說稱呼他們的國家為本本了,就算是稱呼為豬玀國,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這看似是強國在欺負弱國,實際上是一場利益置換。

東漢也好,武周也罷,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高人一等的感覺,島國在這一場利益置換中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文化和技術。

有人或許覺得這種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但這卻是事實。

因為無論是東漢也好,武周也罷,都沒有強悍的水師,能遠渡重洋,對島國本土發起致命的打擊。

所以島國人即便是不接受劉秀和武則天賜予他們的各種名號,劉秀和武則天也不能拿他們怎樣,頂多是不讓他們上岸,不跟他們有所往來而已。

所以島國人想要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又拿不出同等的交換物以後,就毫不猶豫的付出了名譽。

這東西,島國人不在乎,但漢人最在乎,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往來。

所需的全是利益,所求的也全是利益,其他的都只是附贈品。

當利益不對等、實力不對等的時候,那就得通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

大唐現在擁有通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的主動權,也有通過戰爭獲取更大利益的能力,所以沒必要聯姻。

歷史上李世民在登基之初,之所以被突厥人殺到渭水,並且被迫簽下渭水之盟,不是因為大唐不夠強,也不是因為大唐沒有跟突厥一戰的能力。

而是因為李世民剛剛通過篡位登基,還沒有徹底的掌控所有的權力,沒辦法令大唐上下一心,自然也沒辦法跟突厥一戰。

但是現在,李元吉不認為大唐還需要再經歷一次渭水之盟,也不認為突厥還能一口氣殺到渭水河畔。

如果突厥敢興刀兵,他不介意效法宋時的寇準,用刀架在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脖子上,帶他們去邊陲跟突厥人一決雌雄。

所以,大唐現在根本沒有跟突厥和親的必要。

大唐皇族嫡系成員,也沒有必要做出拿別人姑娘去和親的這種無恥行徑。

“殿下,權旭暗中破壞我大唐和突厥和親,是不是您授意的?”

權旭的執行力很高,回去沒兩天就成功的攪黃了李建成一力促成的和親的事情。

淩敬在聽到了一點風聲以後,匆匆忙忙就趕來九道宮詢問。

李元吉沒有急著回答淩敬的問題,而是請淩敬坐下,吩咐人給淩敬拿了一壺冰鎮的葡萄酒以後,才點頭承認道:“確實是我授意的。”

淩敬端著葡萄酒,錯愕的道:“如此說來,長安城內的傳聞並非是空穴來風啊。”

李元吉拎著酒壺灌了兩口冰鎮的葡萄酒,舒爽的長出了一口氣後,疑問道:“都是什麽樣的傳聞?”

淩敬熱的直冒汗,在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跡,品了一口冰鎮葡萄酒以後,才苦笑著道:“有傳聞稱,是殿下破壞了此次和親,還說殿下這麽做是想故意挑起我大唐和突厥的戰端。”

李元吉點點頭,沒有太大反應,繼續問道:“我大哥是什麽反應,我二哥又是什麽反應,我父親又是什麽反應?”

淩敬哭笑不得的道:“聖人只是在海池納涼之余,罵了您一句胡鬧,太子殿下倒是口口聲聲的說要您給他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