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唐突之戰(三十三)(第2/2頁)

簡而言之就是,打不贏,或者無法取得全面性的勝利,那就沒必要過早的跟頡利對上,免得到時候想跟頡利談判都沒得談。

在打不贏,或者是沒辦法打贏的情況下,談判也是一種方式。

李世民對這種方式並不反感,甚至還很喜歡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爭取發展壯大、卷土重來的時機。

就像是歷史上的渭水之盟。

打不贏還硬要打,又或者沒辦法取得全面性的勝利,還非要跟敵人打到底,在李世民眼裏,估計是莽夫行為。

畢竟,一個人賭上了所有,去跟人家拼個你死我活,對於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政治家來說,絕對是很愚蠢的一種行為。

合格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就是要在能打贏的情況下打贏,打不贏的情況下想辦法打贏,想辦法都打不贏的情況下,那就先談判,爭取到一定發展、卷土重來的時機。

只要人還在,國也在,些許的錢糧,今天能給你,明天也能搶回來,甚至還要將你家裏的一切也搶回來。

歷史上李世民就是這麽幹的。

李世民之後的很多人也想這麽幹,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沒幹成。

這種事不是誰想幹就能幹的,如果沒有臥薪嘗膽的勇氣、毅力和堅持的話,根本幹不成。

但幹成了的,無一不是人傑。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比如兩漢時期的武帝劉徹,再比如盛唐時期的李世民。

他們不是一生下來就想成就一番偉業,是別人欺負到他們頭上了,他們又咽不下這口氣,也沒有被溫柔鄉等各種紅塵侵蝕了雄心,最終在力量聚集起來了,毫不猶豫的對欺負他們的所有人發起了反擊。

而歷史上很多想效仿他們的人,絕大多數都被溫柔鄉等各種紅塵侵蝕了雄心。

最後不僅沒有成就偉業,反而被欺負的更慘。

所以說,談判沒什麽好丟人的,丟人的是,談判完了以後就認命了,不反擊回去,不將自己給出去的拿回來,不將別人的一並拿回來。

不過,大唐似乎已經沒有跟突厥回旋的余地了。

所以李世民即便是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也是白留。

“有一件事二哥難道不覺得奇怪嗎?”

李元吉盯著李世民問。

李世民先是一愣,然後徒然瞪大了眼。

李元吉沒有再說話,但李世民已經明白了李元吉要說什麽了。

“你真派……”

李世民下意識的開口,只是話說了一半,有點說不下去了。

因為方法還是他告訴李元吉的。

他總不可能說這種方法過於偏激了吧?

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嘛!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沒必要再留回旋的余地了,直接揮軍北上,兵臨懷安吧。”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有些無奈的說。

李靖都跑去抄頡利的老窩了,這會兒說不定已經在頡利的老窩中大殺特殺了。

你指望頡利知道了以後,還能跟你談判?

不把頡利打疼了,打到頡利忘記李靖去抄他老窩了,頡利是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那就整軍,北上吧。”

李元吉點了一下頭,贊同了李世民的提議。

李神通有些遲疑道:“你這身子骨……”

李元吉活動了一下手腳,不在意的道:“又沒有受傷,不礙事的。”

至於身上的那些甲胄摩擦的擦傷,以及肩膀上的劃傷,根本都不算傷。

在這個時代,斷手斷腳都是常有的事情,一個大男人,擦破點皮就哼哼唧唧的,是會被人看不起的。

如果碰上那些性子直的,說不定還會給你來兩個大嘴巴子。

矯情,絕對是軍中所有人最討厭的事情。

誰矯情,軍中的將士們就會鄙視誰,看不慣了甚至會直接動手。

在這個打架鬥毆如同吃飯喝水一樣的年代,看不慣就動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多到只要不鬧出人命,鬧出大動靜,官府甚至都懶得搭理。

所以在大唐,尤其是在軍中,矯情是要不得的。

也只有軍中那些十三四歲的娃娃們,才有一兩次矯情的資格,剩下的人誰矯情誰就是在惡心人,就是欠打。

“開拔!”

李神通等人早就將營地裏的一切收拾好了,只等李元吉蘇醒,下達開拔的命令。

所以當李元吉決定了揮軍北上的時候,營中的將士立馬就打點好了行囊,收拾好了一切,準備出發。

李元吉由於腿上的擦傷還沒好,所以就沒有騎馬,而是站在一輛馬車的車轅上下達了開拔的命令。

雖說戰車這種東西在騎兵橫行的時代已經很少了,可依然存在。

李元吉乘坐的馬車就是一輛戰車,這樣他即便是不騎馬,也一樣能彰顯自己的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