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進擊的李世民(第2/3頁)

那個一個勁的掘自己家根基的盧司馬,就是他挖掘的大才之一。

那個盧司馬敢跟盧氏叫板,也是因為他在背後幫忙撐腰的緣故。

往後隨著這些人越混越高,越來越膽大,這一類的事情會更多。

一個鄭氏,藏民三萬多戶,一個盧氏,一個旁系子弟隨隨便便就挖出了一萬多隱戶,可見世家豪門藏民之多。

若是將這些百姓全挖出來,必定能壯大大唐的國力,削弱世家豪門對地方上的掌控,以及其本身的實力。

所以李元吉毫不猶豫的在民部尚書的奏疏上寫下了對李神通和那個叫盧敏之的州司馬的賞賜。

加淮安王李神通百戶,賜鼓樂一隊、屏一隊。

加幽州司馬盧敏之幽州都督府參軍一職。

給李神通的賞賜沒什麽好說的,光加封戶一項就夠酬謝李神通解救鄭氏的隱戶了,以李神通如今的官爵,除了加封戶,賜儀仗以外,也沒什麽好再賜的了。

給盧敏之幽州都督府參軍一職,純粹是為了讓盧敏之在幽州都督府能說得上話,以後好好好的跟盧氏打擂。

有幽州都督府庇佑,以後盧氏再向盧敏之發難,盧敏之就不需要再找高雅賢那個已經半隱退的鹹魚救命了,可以直接躲到幽州都督府去尋求庇護。

盧氏要是敢在幽州都督府傷人,那盧氏的樂子就大了。

雖然幽州都督府沒有什麽白虎節堂,可是在幽州都督府動手傷人,那就是在打幽州都督府上下的臉,同時跟造反也沒什麽區別。

幽州都督有權即刻調兵去清剿賊人。

將盧氏殺一個雞犬不留,朝堂上的官員也只會埋怨幽州都督不仁,但絕對不會說幽州都督做的不對。

世家豪門的人也沒什麽話好說的。

所以盧氏除非是腦子出問題了,不然絕對不敢跑到幽州都督府去傷人。

這樣一來,盧敏之就可以放心的從盧氏身上割肉了。

“送去給民部,讓他們不用商議,直接照做吧。”

李元吉在寫好了給李神通和盧敏之的賞賜以後,將奏疏遞給了劉俊,讓劉俊送到民部去。

在劉俊走後,李元吉就繼續批閱起了其他各部的奏疏。

唐儉所領的禮部,上奏的事情絕大多數是跟外交、以及祭祀、禮儀有關的。

除了跟西突厥通使的事情比較大以外,其他的都不算什麽大事。

不過,奏疏的最後還是提到了要錢的事。

要的也不多,僅有二十萬貫。

其中一部分花在出使上,另一部分花在招待各國使臣,以及給各國的回禮上。

在此之前李元吉也收到過一定的風聲,鴻臚寺有人提議厚賜各國,也就是說給各國回重禮,以彰顯大唐天朝上邦的威儀。

原本李元吉還想插手一下,撥亂反正的。

在李元吉看來,威儀這個東西是打出來的,而不是送禮送出來的。

大唐作為天朝上邦,就應該接受四鄰的孝敬,而不是把四鄰當成乞丐一樣去瞎施舍。

有一句話說得好,那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人家就算是再窮,那也是個國家,還用不著大唐施舍。

而且大唐也不用回賜厚禮,去吸引更多的國家來朝,弄出一個萬邦來朝的虛榮場面。

在李元吉看來,真正的天朝上邦,要的從來都不是什麽萬邦來朝。

真正的天朝上邦,就應該要萬臣來朝才對。

有萬邦來朝,並不足以證明你的強大,只能證明你做的不夠,還沒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不然的話,也不會有上萬個國家還存在。

所以,真正的天朝上邦,是應該將這上萬的國家打下來,然後再分封給自己人,讓自己分封的臣子來朝拜才對。

然而,不等李元吉出手撥亂反正,唐儉就先出手撥亂反正了。

從唐儉的奏疏上看,他將以往賜給各個屬國的回禮足足減去了六成有余,不僅如此,唐儉還給各個屬國的回禮分了一定的档次。

像是新羅這種願意交好大唐,願意讓大唐駐軍,願意唯大唐馬首是瞻的,得到的回禮最為豐厚。

像是林邑、倭國這些跑到大唐占便宜的,回禮的價值不超過他們上貢的物品的價值的十分之一。

唐儉此舉,為大唐節省了足足十多萬貫的開銷。

不過,唐儉在奏疏中也提出了給各國使節一些特權,比如說允許各國使節在大唐做生意,並且免去各國使節出關或者出海時候的關稅。

唐儉也解釋了自己這個提議的目的,那就是吊著各國使節,讓各國使節天天來、年年來、一直來。

雖說大唐不能讓藩屬們占便宜,但大唐也不能因為吝嗇的問題讓各國失去跟大唐通使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