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李世民懂得無私奉獻了?(第2/2頁)

說是巡撫大使,實際上身份地位和安撫大使差不多,只不過現在大唐內部已經沒有什麽心思不定的官員需要安撫了,也沒有什麽起義軍需要招撫了,所以只能以巡撫之名,去巡視撫慰地方。

一來體察體察民情,梳理一下地方上的冤案,幫地方上的百姓討一個公道。

二來幫朝廷好好的看一看地方上到底是什麽樣子,那些政令需要繼續發揚,那些政令需要改正,還有那些地方需要新的政令去彌補。

總之,這個巡撫大使就是代替朝廷去地方上查漏補缺的。

除此之外,李元吉還給王圭這個巡撫大使賦予了一個新的職能,那就是觀察河南道、東南道那些地方適合種水稻,能推廣水稻。

一旦觀察到了適合的地方,並且面積還不小,那正在荊州推廣的水稻就可以推廣到東南道和河南道了。

依照歷史上的記載,整個中原都能種植水稻,甚至在後世高麗人還培養出了能抗寒的水稻。

只不過,如今適合栽種水稻的地方只有南方,北方還沒什麽人種過,種子也需要進一步的培養才能達到在北方種植的標準,所以得先緊著南方為先。

河南道可不是後世的河南省,所轄的地方也不僅僅只有河南省的地方,還有湖北、安徽、江蘇一部分地方。

而河、湖、安三省交匯處水系極其豐富,安、江兩省內部水系也極其豐富,都適合種植水稻。

而這幾個地方屬於大唐人口較多的地方,水稻推廣開來的話,產量應該會超過荊州。

倒不是說荊州地方不如這幾個地方大,田產沒有這幾個地方多,而是人沒這幾個地方多。

無論是那個時代,人才是一切的關鍵。

沒有人,地方再好、地方再大,也不會有任何產出。

東南道就更別提了,所轄的地方是後世的江浙地區,屬魚米之鄉,雖然江浙地區已經有固有的水稻了,但稻種明顯沒有林邑的那種一年三熟的變態,要是能用上林邑的稻種,並且再擴大種植面積的話,那稻米的產量很有可能會持續上升。

等河南道、東南道、荊州、交州這四個地方的水稻徹底推廣開來,並且有固定的產出的話,那大唐就沒有什麽糧食之憂了。

畢竟,大唐才兩百多萬戶人,按滿配一戶五人算,也才一千多萬人口。

當現有的北方已經被種滿糧食,南方也有了一定開發,並且種的還是產量及高的稻種以後,你怎麽吃得完?

根本吃不完。

你人口還是太少了。

至於說勞動力嘛。

大唐內部是缺,可外部不缺啊。

這種事都不用朝廷下命令,下面的人就把事辦了。

於志寧、韓良、薛收等人,不僅已經開始從蘇尼失、突地稽、踏實力部開始購買俘虜了,最近甚至跟西突厥的人搭上線了,準備從西突厥手裏購買西突厥在東突厥戰場上俘虜的所有俘虜。

據說還是唐儉幫忙牽的線。

唐儉已於年前跟西突厥勾搭上了,並且說通了西突厥跟大唐建交。

西突厥雖然沒有派遣使臣來大唐,但是允許了大唐的使臣和商人在西突厥通行。

唐儉就是派人在跟西突厥交涉的過程中,認識了西突厥的真珠統俟斤(俟斤:西突厥鐵勒諸部酋長們的稱呼,真珠統便是鐵勒諸部中一部酋長。歷史上東突厥在兵臨渭水,獲取了龐大的物資以後,徹底坐大,隱隱的影響到了西突厥,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就是派真珠統出使的大唐,求娶大唐的公主,希望借此跟大唐建交,共同抵禦東突厥。)

真珠統如今就是西突厥派往東突厥的諸部聯軍的酋長之一。

唐儉在得知了於志寧、韓良、薛收等人迫切的需要勞動力,甚至不介意用突厥的俘虜以後,就幫忙在中間牽線,讓於志寧等人認識了真珠統,如今雙方正在討價還價。

等商量好了價錢,於志寧等人就可以大批量的從真珠統手裏購買那些西突厥在東突厥戰場上俘虜的俘虜了。

不僅如此,遠在交州的長孫無忌也開始動起心眼了,為了盡快的完成屬於他一個人的屯田計劃,他已經盯上了交州山裏的那上百萬的土蠻,還有益州境內的滇人、蒙舍詔人。

如今正忽悠著交州一眾有兵權的總管們幫他去山裏抓野人呢。

據說一個野人給三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