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嶺南馮氏(第2/2頁)

朝堂上自詡清高的人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可真正清高的兩只手都數得出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在發俸祿的時候,一文也不能少。

不然的話就會失去人心。

楊妙言在準備好了自己所要帶的一切以後,帶著足足兩千多人,浩浩蕩蕩的出了宮,一路趕往了弘農。

李世民在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快速的和長孫順德等人對弘農楊氏發起了‘進攻’。

而李元吉已經沒有時間去關注這件事了,因為前後因為各種瑣事而延期了三次的馮盎終於抵達長安城了。

為了彰顯重視,李元吉特地帶著陳叔達、任瑰,以及禮部上下到長安城外相迎。

之所以沒帶蕭瑀,是因為蕭氏在南方稱雄的時候,曾經跟馮盎的父親有過不快,所以為了避免馮盎覺得朝廷對他有意見,所以沒帶蕭瑀。

之所以沒帶更多的官員,也是因為馮盎的級別不夠,也不是因為為大唐立下大功才回京的,所以沒辦法召集百官一起相迎。

如果對馮盎動用百官相迎的話,那以後將帥們在外為大唐立下了大功,又該動用什麽禮節相迎呢?

直接上最高禮節,讓其跟掌權者同車?

那要是李靖、李世勣、蘇定方這種級別的人物滅了敵國,立下了滅國之功,又該如何相迎?

讓掌權者幫他們牽馬?

那他們還活不活了?

自古以來,在王朝強盛時期,或者走向強盛時期的時候,凡是讓掌權者牽過馬的將帥,幾乎沒有一個壽終正寢的。

“臣高州總管馮盎攜子馮智彧參見雍王殿下!”

馮盎在趕到五裏亭,得知李元吉率領兩位宰輔來迎接以後,快速的下了馬車,帶著一眾隨行人員到五裏亭前主動拜見。

馮盎雖然統管著交州,節制著交州其他各州的總管,但名義上只是高州總管,爵封耿國公。

李淵很久之前改的,在馮盎降唐以後,李淵先後給馮盎改了三次封號,先是封吳國公,後來改為了越國公,最後又改成了耿國公。

所以馮盎現在是大唐的耿國公。

馮智彧是馮盎的三子,在他前面有還有一個早夭的大哥,以及二哥馮智戴,在他後面還有一個弟弟。

他弟弟名聲不顯,但他弟弟有一個相當出名的孫子,那就是在大唐赫赫有名,深受李隆基信任,又幫李白脫過靴子的大宦官高力士。

對,人家高力士不姓高,人家本家姓馮,高是後來改的,因為他初入宮廷的時候年齡還小,拜了一個叫高延福的大宦官做義父,跟了高延福姓。

老實說,這麽做明顯有些辱沒他的曾祖父,也有辱家門。

他的高祖母冼夫人、曾祖父馮盎,哪個不是聲名赫赫的人物,他不僅跑去做宦官,還改了姓,可不就是辱沒了門庭了嘛。

“快快請起!”

李元吉在馮盎的腰彎下去的一瞬就快速的走到了馮盎身邊,扶起了馮盎。

“令祖乃是我漢家忠良,令祖母也是巾幗不讓須眉,縱然是身墜夷地,依然忠於我漢室,不墜我漢室威風。

身為其後人,你又在我大唐奪取天下以後,重歸漢室。

你們馮氏對我漢室的貢獻,值得所有人敬佩。”

李元吉扶著馮盎站直了,推心置腹的說著。

這些話都是他的心裏話,沒有摻雜任何水分。

馮氏在馮盎的祖父馮寶那一輩的時候,被任命為高涼太守,移居到了交州,又娶了當地的俚人大首領冼夫人為妻,在交州站穩了腳跟,隨後又在兩代人的經營下成為了交州的霸主。

在前隋末年的時候,馮氏在交州的實力已經快要追上秦漢時期的趙佗了。

馮氏如果自立,根本沒人能阻止,甚至有機會創出一個比趙佗建立的國家還要強大的國家。

可馮氏並沒有這麽做,而是一直在北望漢室。

在李靖代替李孝恭寫的招降書送到的時候,沒有打多少磕絆就送上了降表。

由此可見,馮氏絕對是漢室的重臣。

他們或許不忠於帝位上的那個人,不忠於某一個姓氏,但他們絕對忠於自己的民族。

有了後世的牧羊犬做對比,這種人簡直就是民族的珍寶。

更值得欽佩的是,馮盎的祖母冼夫人一個俚人,在嫁給了馮盎的祖父馮寶以後,非但沒有借此讓俚人坐大,也沒有謀劃著建立一個俚人江山,反而在活著的時候數次派兒子到中原王朝稱臣,甚至親自率軍幫當時統禦著那一片地方的陳國平定廣州的叛亂。

在陳國被滅以後,她曾經被嶺南各郡奉為了聖母,她只要點個頭,她就能成嶺南真真正正的女王了,可她沒有,她在前隋滅了陳國以後,依舊派兒子到前隋稱臣。

如今她雖然已經亡故了,可她定下的調子她的後人依舊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