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李世民的必征名單(第2/3頁)

讓那些初出茅廬的小子們去磨不就好了?”

大唐有的是人才,身為大唐的掌權者,完全沒必要去親自盯著這些小事。

大唐也完全沒必要將精兵浪費在這些地方。

讓老將們去發發光,讓新將們去練練手,不好嗎?

這樣老將們也不用擔心凋零在家裏,新將們也不用擔心沒地方練手。

李世民瞪著眼道:“你是要拿這些地方給那些新的將校練手?我大唐可沒有那麽多百姓給他們糟蹋!”

李元吉不以為然的道:“誰說要糟蹋我大唐的百姓了,我們只需要拉攏策反他們中間那些親近大唐的,用他們的人去練手就足夠了。

像是高句麗、百濟、新羅當中,新羅最親近我們。

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新羅的兵馬去幫我們征討高句麗和百濟。

即便是新羅的兵馬不是高句麗和百濟的對手,我們也能借此削弱高句麗和百濟的實力。

等到我們親自出手的時候,就會更容易一些。”

李世民冷哼道:“那要是玩崩了呢?”

李元吉攤開手道:“玩崩了就玩崩了唄。反正死的又不是我們的人,我不會心疼。”

李世民咬起牙道:“那人家要是反過來攻打我大唐呢?”

李元吉好笑的道:“我們是吃幹飯的嗎?我們可以驅使著突厥人去西征,也可以驅使著突厥人東征。”

李世民愣了愣,哼哼著道:“兩頭跑,你忙得過來嗎?”

李元吉哭笑不得的道:“不是還有你,還有大哥嗎?就算我們不能動,李靖、李世勣、蘇定方、柴紹等人總能動吧?

他們隨時隨地可以率領一部分精兵,帶著突厥人,代替我們殺進高句麗、百濟。”

這還不算已經埋到了新羅的李道立和劉仁軌。

劉仁軌在歷史上臨危受命都能將高句麗、百濟、新羅玩的團團轉,如今被早早的安插在新羅,提前了解起了半島上的一切。

等到他出手的時候,只會比歷史上更容易。

李世民瞪了瞪眼道:“好,就算你說的可行,高句麗、百濟、新羅不用大軍壓境,可以慢慢去磨,可蒙舍詔和林邑卻不行,他們必須盡快拿下。”

李元吉不解的看著李世民,沒等李世民開口解釋,他便想到了李世民非要拿下蒙舍詔和林邑的原因,然後快速的翻起了李世民寫的策略,確認了策略裏沒有寫要拿下蒙舍詔和林邑的原因以後,才緩緩開口道:“你是想兵分三路,分別從西域、蒙舍詔、林邑進入西方?”

李世民哼了一聲點點頭道:“我雖然不如你了解西方的疆域,但我也看過兩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各種傳書。

其中有一部就記載著漢人進入西方的方式。

漢人除了從西域進入了西方,窺探到西方的世界外,還從蒙舍詔所在的地方進入了西方,窺探到了西方的世界。

所以要去西方,不只有西域這一條路可走。

蒙舍詔所在的地方的那條路也走得通。

而林邑常有源自於西方的商人乘船而來,林邑所獻的貢品中也有跟西域傳來的東西類似的東西。

所以我猜測林邑也能通往西方。

所以我們得拿下林邑和蒙舍詔,三路進軍,從三個地方一起窺探西方,即便是一方不成,其他兩方也會有所收獲。

我們也不至於功虧一簣。

要是能發現一條捷徑,我們征討西方會更容易。”

李元吉聽完李世民這一席話,被李世民這個小小的想法給震驚了一把。

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僅僅憑借著一絲蛛絲馬跡,就推斷出了進入西方的道路不只有西域這一條,並且做出了一定的部署。

這要是換做其他人,估計還在固執的認為中原就是世界的十之八九,中原以外都是蠻荒大地呢。

就更別提去推測進入西方的道理,以及做出一定的部署了。

“那你為何在策略中沒寫?”

李元吉震驚之余,忍不住問。

李世民在策略中絲毫沒提到征服林邑和蒙舍詔的目的,只寫了林邑和蒙舍詔必須征服。

這也是他認為李世民需要他征服的地方有些多的原因。

李世民瞪著眼哼道:“我寫的策略是告訴你需要做什麽,不是告訴你為什麽要這麽做。如果我把這些都寫進去,並且寫詳細了的話,你覺得我給你的東西會只有這一點嗎?”

李元吉恍然道:“那倒也是……”

李世民寫的可是毛筆字,不是鋼筆字,看似厚厚的如同一本書的紙張,能寫的東西也很有限,不可能達到像是後世書本那樣的十數萬言,或者更多。

所以李世民肯定直接寫行動計劃,而不是在寫行動計劃的同時,還做出解釋和注釋。

李世民這麽寫倒不是為了圖省事,而是這個時期寫東西都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