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封土一千裏(第2/2頁)

說到長孫是千古賢後,李元吉總覺得有水分。

從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人成年以後的表現看,長孫在教育方面真的一般般。

不然也不會將李承乾教導成一個想成突厥大將軍的人,把李泰教導成一個惦記兄長東西的人,把李治教導成一個惦記老子小妾的人。

所以長孫的賢明可能點到其他地方了,沒點到育兒上。

反倒是李淵和李世民對長孫兒子們的影響更大。

除了有另類嗜好的李承乾外,李泰和李治的愛好都有點肖父或者肖祖。

現在的李世民是不可能知道他的三個兒子在歷史上是什麽樣的,甚至都不知道他會有三個嫡子。

所以在確認了嫡長子李承乾會被封到漠北以後,他就自然而然的擔憂起了兒子就藩以後的生活,他猶豫再三道:“能不能……”

不等李世民把話說完,李元吉就果斷道:“不能!”

李世民想說什麽,他已經猜到了。

李世民想將長孫無忌要過去,讓長孫無忌這個做舅舅的帶著長孫氏的人幫襯李承乾一把。

長孫氏會在這件事情上做何選擇,李元吉毫不關心。

但長孫無忌這個人,必須跟李世民,乃至於李世民的三個兒子分開。

一旦讓他們湊在一起,那他們就算是不能成事,也會給你攪合三分。

而現在大唐皇室內部不適合出現爭鬥。

所以長孫無忌這個人還是放在西南好。

“只是無忌一個人而已……”

李世民努力的爭辯。

無忌?

我還趙敏呢。

李元吉心裏腹誹了一句,沒好氣的道:“二哥是不是忘了,長孫無忌如今還擔當著重任呢,他必須留在西南盯著馮盎。

二哥覺得誰能接替他?

是房玄齡,於志寧,薛收,還是韓良?”

房玄齡、於志寧、薛收的資歷都夠,智謀也夠,但是不夠腹黑。

不夠腹黑的話,根本就在西南站不住腳。

更不可能在馮盎的眼皮子底下盯住馮盎。

韓良則是資歷不夠、身份地位也不夠,讓他去盯著馮盎,馮盎僅憑著身份和資歷就能壓的他喘不過氣。

至於其他重臣,人家又沒有犯錯,平白無故的把人家弄到西南去,給發配一樣,人家肯定不答應。

所以目前最適合盯著馮盎的就是長孫無忌。

李世民聽到這話,瞬間不吭聲了。

他更了解長孫無忌、房玄齡、於志寧、薛收、韓良等人,更清楚長孫無忌是最適合盯著馮盎的人,所以這話他沒辦法反駁。

“你要是非要選一個人去輔佐承乾的話,就戴胄吧。”

身份不大不小,智慧和謀略都有,在大唐如今又沒得到重用,足夠了。

至於其他人嘛,還是留下建造大唐比較好。

“武臣呢?”

李世民忙問。

如果是他自己的事情的話,他表現的絕對不會有這麽積極,反而會裝腔作勢,努力的不表露心聲。

可是兒子的事,他實在是裝不下去,有什麽第一時間就問出來了。

李元吉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你想要誰?”

李世民毫不猶豫的道:“侯君集最好,如果侯君集不行的話就李大亮。”

李元吉略微愣了一下,大致明白了李世民選侯君集和李大亮的目的。

李世民選這兩個人,絕對不是因為這兩個人忠心,而是這兩人是秦王府舊部中,除了秦瓊、尉遲恭等人外,最熟悉馬戰,也是最會打馬戰的人。

想要在漠北站穩腳跟,馬戰絕對是主旋律。

所以挑選去漠北的武臣,會馬戰的人肯定是首選,精通馬戰的人自然更好。

秦瓊如今已經上不了戰場了,所以選了也沒什麽大用。

尉遲恭如今在代州領兵,又有被重任的可能,以後大唐西征,還要委以重任。

所以秦瓊和尉遲恭根本沒辦法選,所以能選的就只有侯君集和李大亮。

而侯君集如今已經徹底的背棄了秦王府,又在戰場上屢立功勛,所以侯君集跟李承乾去的可能性不大。

最後可能跟著李承乾去的只有李大亮。

李元吉幾乎沒有絲毫猶豫的就點頭道:“好,那就李大亮吧。”

李大亮這個人吧,談不上出彩,也談不上很費,就是中人之姿,但別因為他是中人之姿就覺得他不行。

他這個中人之姿是跟唐初的一眾人傑比,如果放在唐中或者唐後期,那也是響當當的人物。

不敢說位列武臣第一位,但也能排得上號。

所以李大亮去了漠北,絕對能幫李承乾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