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土地之策

“打土豪,分田地”乃是張順前世從九年義務教育中學到的“屠龍之術”。

只是這種政策太過激烈,一旦啟動,便不會輕易因為個人意志而停下。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而動人耕地,何止是斷人財路,這是要斷人子子孫孫的活路,地主士紳不和自己拼命才怪。

到時候地主和農民雙方就會以土地為目標,賭上全部身家性命,窮盡一切辦法,反復爭奪,直到一方流盡鮮血為止!

既然自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麽以中小地主出身為主的讀書人,肯定會因為遭受一定的損失而怨恨自己,那自己又何去何從?

自己若是無法籠絡足夠多的讀書人,又如何建立健全隊伍?又如何對抗關外的新生力量,阻止歷史上的悲劇發生?

失去了讀書人的支持,就算張順個人有天大的本事。

他也不過長了兩條胳膊、兩條腿、一個腦袋,沒有大量的文官、將領輔助,他也無法撐起一個政權。

將領還好辦一些,哪怕大字不識一個,久經戰陣以後,多少能選拔一批有天賦之人。

而文官就不好辦了,就算張順辦補習班,以十年二十年之功進行培養出一批人來。

且不說這人手夠不夠用,但是僅僅斷絕地方士紳上升通道這一個難題,張順也得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來去彌補。

因為如果自己人占據了從上到下文武官員的職位,那麽其他地方的士紳就難以有出頭之日。

大明之前的大元就很形象的展現了,一個國家如果上下通道斷絕,最終會有怎樣的下場。

這正是“統一天下易,變革天下難”。

說來說去,還是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和傳統社會的結構問題。

自隋唐以來,中國古典社會逐漸進入以軍事貴族為皇權背書,文官制度為皇權支柱,科舉制度為觸角的社會結構。

對這個時代來說,讀書人進則官僚,退則士紳。

雖然古代有“窮文富武”的說辭,但是要真正想供得起脫產的讀書人,非得有中小地主的財力不可。

當前情況和後世近代情況截然不同,後世雖然生產力尚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終究先進的技術、思想開始蔓延開來,新興的階級方興未艾。

而在國家又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各種思潮又如同驚濤駭浪一般,所以一定程度上能夠在外在壓力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如今情況則不然。彼時,雖然有後金占據東北、虎視眈眈,農民起義縱橫七省,但是無論後金自身還是農民起義軍,都沒有意識到大明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如今正是兩種矛盾交加,一個不小心,天下便有覆亡之危,由不得張順不萬分謹慎。

“土改”這條道若是走的通,便是通天坦途;走不通,那就是萬劫不復。

但是,若是對如今激烈的土地問題視而不見,那這天下姓張姓朱,與百姓又有何異哉?

一個新興的政權,如果無法解決前朝的弊病,那麽它不可能長久,甚至不可能維持穩定。

張順其實對當今天下的土地問題十分重視,對當前形勢心裏也十分清醒。他曉得若是不改變土地所有制,哪怕自己已經割據一方,也終究是鏡花水月罷了。

如今既然蕭擒虎引出了此事,他還真有幾分意動。

只是茲事體大,張順也不好貿然做下決定,便先含糊過去了。

眾人一路無言,在南陽百姓的歡呼之下,走回了唐王府。

那曾氏、黃氏和朱氏皆身著盛裝,立在唐王府門以內,早已經翹首以待。

她們遠遠的望見張順在眾人簇擁之下,緩緩走來,恨不得撲過去,以訴離別之情。

張順身為三軍之主,不僅是義軍的頂梁柱,也是她們的頂梁柱。

既然如今她們成了張順的女人,只要張順屹立不倒,她們就是人上人。

若是沒了張順依靠,她們的下場和當初王府被人攻破情況相比,情況恐怕只會更糟,不會更好。

遭受過不幸往事的三女,對此比旁人更心有感觸。

如今見了張順活生生走來,她們心裏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總算有了依靠了。

張順看著熟悉的街道,看著熟悉的唐王府,看著熟悉的三人,笑道:“我回來了!”

“回來就好!”曾氏眼裏噙著淚,心中千言萬語化作了一句輕輕的應答。

曾氏、黃氏和朱氏有很多話想和張順說,又不知道如何開口,欲言又止。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月許未見,張順亦有恍如隔年之感。

眼前的一切都那麽熟悉,又有些陌生之感。

張順有幾分感慨的捉住了曾氏和黃氏兩人的小手,一手一個,獨留了朱氏,這就有幾分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