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邪道

一個正常政權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軍事和內政的相互促進。

特別是從無到有的農民起義軍,更是先以武力占領割據一方,隨後立文法、招文吏、勸農桑、征賦稅,深根固本,然後乃成。

張順最初本也打算走這條路,深耕陜西、豫西,然後再與大明、後金爭天下。

然後崇禎不爭氣啊,連張順專門給他預留的“戰略要地”,他都守不住。

山西乃是天下之脊,自古以來陜西與河北爭天下者,實爭山西而已。

陜西之地若失山西者,猶可以河為界。

而河北失山西者,太行天險不在。其地北至燕代,南至山東,東至大海皆一馬平川矣!

故而無陜西則無北直,無北直則無順天府。

順天府一下,河南、河北、山東、南直一馬平川,大半不得保矣。

而這這四省合圍區域內,正是我國僅次於東北平原以外,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又稱為黃淮海平原,由於雨熱條件非常好,是我國自古以來的主要農耕區,更是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之一。

歷史上,只要整合好以華北平原為核心的北方地區,基本上統一天下的大業差不多完成了七成。

結果,崇禎迫於山西士紳的壓力,拿下了銳意改革的孫傳庭。

那麽無論換誰上來,以如今孱弱的山西鎮,都無法使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果下次後金入關,山西鎮一觸即潰,那麽後果不堪設想。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既然大明無法保住山西之地,那麽張順斷然沒有讓其落入後金手中的道理。

“舜王殿下,這風險也太大了!”聽了張順瘋狂的計劃,呂維祺不由膽戰心驚的提醒道。

“你以前常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如今義軍新創便窮兵黷武。”

“若是戰局順利,一切好說;若是戰局不順,那麽後果不堪設想呐!”

呂維祺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

可是如今大明肉眼可見一路狂奔向深淵,張順能見死不救嗎?

當然不能,張順需要做的是盡快做好準備,等待那刹那即逝的戰機。

故而張順笑道:“計劃計劃,若什麽都依得計劃,恐怕本王還在山溝裏啃樹皮呢!”

“先生掌管內務,難道不知,即便是沒有今日擴軍之策,陜西、豫西之地也養不活這二十四萬大軍。”

“左右都養不起,何不擴軍備戰,一戰而定乾坤?”

“先生所慮戰局不利,不外乎野戰、攻城、騷擾而已。”

“如今大明官兵雖眾,其實卻缺乏大規模會戰能力。故而其兵愈多,其戰力欲弱。”

“原本明將之中,陳奇瑜、洪承疇、盧象升、傅宗龍、梁廷棟和孫傳庭等人頗知兵事。”

“若經歷練,未必不能指揮十萬大軍。”

“奈何以上諸臣非死即降,余則無力矣!”

呂維祺身為文官,不知兵事,不知指揮十萬大軍之難。

實際上明末自朝鮮之役以來,再也沒有很好的組織過大規模戰役。

這也是明末所謂的“一個總兵和敵人打的有來有回,多個總兵配合仗就打的稀爛”的由來。

在原本歷史上,也只有洪承疇、孫傳庭在拿農民軍練手的情況下,重新獲得了此種能力。

結果一個松錦之戰,一個柿園之役,兩人先後葬送明軍精銳,明遂亡矣。

而如今在義軍之中,實際上掌握大規模作戰能力的將領依舊嚴重不足。

唯有張順身經百戰,連續歷經彰德府大戰、兩次洛陽守衛戰、一次南征和進攻陜西之戰的磨練。

最終才在最後一次大戰中突破了指揮五萬人的桎梏,一舉越入能夠指揮近十萬人馬的行列。

而除了張順以外,其他他精心培養的陳長梃、蕭擒虎、張三百和天賦出眾的李信等人才勉強指揮一兩萬士卒作戰,距離能夠指揮大規模作戰能力還有不小的差距。

當然義軍難,官兵更難,而後金方面情況也好不了哪裏去。

皇太極作為後金的汗王和軍事領袖,個人能力沒的說,半生戎馬,東征西討,當前即便指揮不了十萬以上大軍,恐怕也相差無幾。

然而出除了他本人以外,其他旗主、固山額真也不過指揮萬余人的水準。

余者代善、阿敏之流,頗有些水準,卻受皇太極猜忌,自然也不在張順考慮之列。

故而張順思前想後,認為雖然如今天下紛紛,其實對手不過一個半而已。

一個是同樣具備能指揮十萬大軍能力的洪太,另一個就是不知道還在哪個犄角旮旯的明將,勉強指揮五萬人左右以抗義軍。

“舜王英明!”呂維祺不知兵,不由一臉愕然,而洪承疇卻是懂行之人,不由上前施了一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