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精要(第2/2頁)

他望著下面的炮兵的遭遇並沒有什麽兔死狐悲之感,反而扭頭向大同總兵王世仁笑道:“賊人所恃者,紅夷大炮而已,今得其要矣。”

“若是他日遇賊,無紅夷不可與之戰,切記,切記!”

王世仁聞言一愣,不由也笑了。

原來宣大薊遼四鎮官兵和後金連年作戰,真刀真槍硬殺,深通重甲重炮之要訣,豈是“流寇”“草賊”所能比擬?

只是此時此景,左督師朱燮元說出這番話來,是何道理?

果然只聽到那朱燮元又道:“此戰探其虛實即可,不須死戰,以免傷了元氣!”

原來這朱燮元見義軍火炮如此犀利,自度無法輕易消滅義軍,則打起了退堂鼓。

且不說兩人如何吹噓紅夷大炮,且說義軍射了一輪以後,隨即眾炮手各司其職。

清膛的清膛,勾渣的勾渣,裝填的裝填,復位的復位。

不多時,只聽得火炮轟鳴,義軍火炮聲再度響徹了戰場。

“怎……怎生如此之快?”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原來朱燮元等人還沒覺得義軍火炮如何,只道是火炮重、威力大而已。

結果兩廂對比,這才發現義軍火炮不僅威力大,花樣多,而且射速奇快。

剛才雙方幾乎同時射開火,結果如今明軍炮手才裝填了一大半,義軍火炮就能再度射擊。

如此以來明軍發射兩輪的功夫,義軍都足夠發射三輪了。

這樣一來一回,義軍三門同樣火炮,就足以抵明軍四門火炮的威力,朱燮元安能不驚?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

其實這就是張順以科學的方法試驗火炮,訓練炮手形成的綜合優勢。

這個時代已經發現炮膛越長,火炮射程越遠,精確度越高,故而明軍、後金都喜歡鑄造長管火炮。

然而這種依靠經驗形成的固定印象,經過張順反復試驗以後發現這種提升是有限的。

特別是這個時代的火炮本就無法精確射擊,甚至一旦超過肉眼可以辨別的極限一百三十丈,甚至連可靠的炮表都沒有。

那麽這種提升是完全沒有意思的,反倒不如截短了炮管,增加火炮的口徑,在同等重量下獲得更大的火炮威力,這才是“順賊火炮犀利”的重要秘訣。

而這種縮短,不僅能夠在同等重量下獲得更大的威力,還能夠因為炮管較短的緣故,大大提升了火炮的裝填速度。

只此一短,反得其要。

一曰:移動速度;二曰:火炮威力;三曰:裝填速度。

有此三者,再加上對炮手進行合理的編制和訓練,這才是張順的縱橫天下的“獨門秘籍”。

哪裏會被朱燮元等人看上幾眼,便能讓其“得其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