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渡河(第2/2頁)

“老爺仁義!”老管家聞言贊了一句。

“對了,建虜這一次退兵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舜王的兵?”那王謝擺了擺手,對老管家的恭維並不放在心上,反倒下令道。

“你盡快派人核實一下,這關乎到咱們的將來。”

“明白,城裏城外還有咱們的人,我估計明天一早就會有消息。”那老管家沉吟了一下,不由回復道。

“哦,對了,城北的冀家和侯家也來了人。”

“他們兩家在今天早上也遭到了襲擊,不過由於由咱家提前示警,早已經準備妥當,倒沒有受太大損失。”

“他們表示準備唯家主馬首是瞻,三家連枝同氣,共同進退!”

“行,有他們這句話就夠了!”王謝聞言點了點頭道,“我的心思,你是明白的,多余的話我就不多說了。”

“明白了,老奴這就去辦!”老管家聞言哪裏不知這家主生了“異心”,不由連忙應道。

且不說那王、冀、侯等家如何計較,且說義軍剛剛渡過了一營人馬,早有一隊騎兵出現在義軍視線之內。

“不好,東虜騎兵來了!”李萬慶不由怪叫了一聲。

“慌什麽?按照計劃行事!”張三百呵斥了他一聲,然後下令道,“著戰艦出擊,用火炮、鳥銃遮蔽官撫民兩翼。”

原來率先渡過汾河的一營人馬,不是別個,正是官撫民部。

這官撫民本是延綏名將官秉忠之子,原任寧夏副總兵,只因義軍攻陷了寧夏,這才降了舜王。

此人別看名聲不顯,身份地位都非同一般。

那如今雖然隸屬於張三百麾下,張三百也不敢對他呼來喝去,反倒把他和張天琳二人當做副手使用。

這兩人一個在降將中地位尊崇,一個在陜西義軍中聲望卓著,倒也相得益彰、互別苗頭。

前番在攻打汾州城的時候,張天琳表現出色,那官撫民心裏一直憋了一口氣。

如今眼見張三百讓自己打頭陣,率先渡過汾河,建立橋頭陣地,正合他心意。

眼見後金騎兵出現在東邊的地平線上,官撫民不由叫了聲“來的好”,隨即便讓士卒背水列陣。

陣是什麽陣?

背水卻月陣!

不獨孫傳庭一人,實際上由於當初義軍的戰役策劃就是沿著汾河展開,張順自然特意讓麾下的將領多演練了此陣。

那官撫民雖然比不得父親官秉忠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好歹也是一員宿將,這點能耐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