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糧草(第2/2頁)

然而,糧食的問題解決了,運糧的問題依舊是個大問題。

宋代的沈括就曾計算過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額外補給,只靠民夫運糧,一個民夫背負六鬥,士卒自攜五日之糧,只能支撐十八天。

如果三個民夫,則可以支撐三十一天行軍,而三夫供一卒已經達到了極限。

太原至宣府千裏,按照日行五十裏計算,共有二十日腳程。

以此算來,大致義軍需要動員三十萬民夫,方才能夠供應上太原至宣府之間的補給線。

而宣大兩鎮又比不得內地,不僅民少地貧,更是戰爭前線,時時有被人斷糧道之虞,又要分兵守禦,更是難上加難。

假如士卒、丁壯日食二斤,五十萬人則日食八千余石,月食二十五萬石。

也就是說光口糧一項,如果雙方在宣府鎮對峙兩個月,今年平陽府的夏糧就要被消耗殆盡了。

當然只看這一項,似乎義軍還能支撐。如果再加上張順麾下大軍三十萬,每月每人糧餉一石,且不論其他開支,單這一項就需要耗費糧食三百六十石。

更不要說還有官吏管理人員開支、賑濟救災開支以及軍功賞賜開支,一年下來沒有五百萬石根本下不來,就知道張順的壓力有多大了。

“殿下,陸運與水運不同,若是按照普通法子消耗太大,只能采用‘百裏一日運糧術’!”徐子淵沉吟了片刻,不由諫言道。

所謂“百裏一日運糧術”,乃是元代董摶霄記載的一種徒手運糧法。

其大致方法為:每人行十步,三千六百人可行百裏。每人負米四鬥,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每人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裏,日運米二百石。

啥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三千六百人按照十步一人的距離排開,每人背米四鬥進行接力傳運,一個人傳五百回,一天就能輕輕松松運輸二百石糧食。

不但比沈括那種算法消耗更少,而且速度還更快。

當然這種法子並不是董摶霄首先發現的,更不需要張順派遣丁壯十步一個排開,接力式送糧,而是一種古代陸地運輸糧草的思路。

這種思路具體到軍糧運輸上,就是驛站法,或者叫做台站法。

具體操作方法為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站台,專管糧食的接收、儲存和運輸。

一般這個距離為六十到一百裏,作為一個糧食運輸的接力點。

前一個站把糧食運過來,儲存在這一個站,然後這個站再把糧食運出去,儲存在下一個站,以此類推,完成了千裏輸糧的工作。

如果不安照這個法子來,而試圖依照沈括所說的那種法子大力出奇跡,你會發現征發的丁壯越多,路上消耗的糧食也越多。

即便是多用牛馬牲畜,所需豆粕、草料也越多,最終再超過一個月行程以後,會出現無論如何運輸,都會在路上把糧食消耗幹凈的情況。

故而,自古以來征伐北方草原、荒漠之地,第一步就是建立“站台”,采取接力式運糧法,才能滿足遠距離用兵作戰的需要。

在張順前世,清朝的“阿爾泰軍台線”就是典型的例子。

為了應對遠在五六千裏以外的烏裏雅蘇台、科布多的戰爭,清軍在晉商的幫助下,在塞外建立了一條從張家口到科布多的補給線。

這一條補給線長六千余裏,一共由六十多個軍台連接而成。而每個軍台都設有護衛、馬夫和馬、駱駝、羊等牲畜。

本來一條騎兵奔襲還需要兩個月路程的補給線,就這樣螞蟻搬家式的把糧食一點點從張家口運到了科布多,有力的支持了清軍徹底根除準格爾的戰爭。

當然,如今義軍從太原城至宣府雖然條件不入內地,但是還沒有艱苦到需要像“阿爾泰軍台線”那樣一路設置軍台連接過去。

義軍只需要選定一個個節點城市、堡壘,然後設置站點、兵丁一路運輸過去便是。

“殿下,以我之見從太原至宣府需要設置十到二十個站點,每點需要駐軍一百五十人,護衛三百人,太平車三百輛,車夫三百人。”徐子淵一邊思索一邊計算道。

“攏共需要三營九千人馬,車夫車輛六千之數。”

“此外,鑒於代州位置畢竟重要,建議設置總兵一名,人馬一營,以備萬一。”

“好,這個行!”張順聽到這裏,不由點了點頭,一言而決。

雖然說六千輛車也不是一時半會兒所能齊備,但是義軍二十萬大軍也不可能一時半會兒所能齊聚,只要搭上架子,一切都會運轉起來。

這總比一口氣動員三十萬丁壯運糧靠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