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地雷發威

“報,建虜西犯,已據雕鸮堡,圍我三岔口堡。我等於城上觀之,約莫有四五千人,皆快馬精甲,來去如風!”俄而有數騎忽入龍門城,向駐紮在龍門城中的盧象晉匯報道。

“哦?”盧象晉聞言皺了皺眉頭,不由看向原分守宣府中路參將劉惠,開口問道,“不知將軍以為如何?”

“三岔口堡西接龍門,南接雕鸮,東北接赤城,為行旅三岐之路,故名三岔口。”那劉惠聞言應道。

“其城周一裏二百五十四步,額軍一百三十三員名,本非重鎮,蓋《兵法》所謂‘交地’是也。”

“以吾之見,救不可救,以免為虜所趁。我等但謹守城池,便是大功。”

盧象晉聞言頗為不悅,但是又擔心失了城池,誤了“舜王”大事,一時間猶豫不決。

劉惠見狀連忙又建言道:“兵法雲:未慮勝,先慮敗。”

“且不論三岔口堡如何,衛城距彼一十五裏,頃刻即至,若不早加防備,恐為敵所趁。”

那盧象晉一聽到此處,頓時也不再猶豫了,連忙請教道:“既然如此,不知劉將軍有何建議?”

“一則士卒披甲、巡邏,各司其職,將軍已為之矣!”劉惠聞言笑道。

“二則征發城中丁壯,使其運輸物資,以便士卒專心防守。”

“三則,於其必經之處埋下地雷,絕其道路……”

“地雷?”那盧象晉聞言一愣,不由奇怪道,“這是何物,不知城中火器庫中可有?”

“便是此物!”那劉惠聞言亦是一愣,萬萬沒想到這盧象晉從軍數年,竟不知“地雷”一物,便連忙從旁邊的籮筐裏拿出一顆來讓盧象晉觀看。

那盧象晉仔細一看,只見那物件圓圓滾滾好似一顆“寒瓜”一般,不過上面又長了許多角,看起來又像一顆大號菱角。

他不由伸手要過來,托在手中沉甸甸的,約莫又七八斤之重。

“這……這就是地雷嗎,不知如何使用?”盧象晉觀察了半晌,不明所以道。

“將軍你看!”一談起地雷來,參將劉惠不由兩眼放光,連忙指點道。

“這枚地雷是由鑄鐵鑄造而成,威力最為犀利。若是不舍得用鐵,陶器、石頭皆可為之!”

“大小若‘寒瓜’狀,內納火藥三五斤不等。若是毒辣,可再添加鐵砂或狼火、砒霜、雄黃、辣椒、沙油等物。”

“鐵砂傷人,油料縱火,狼火、砒霜、雄黃、辣椒等物縱煙,視其情況,可酌情增減。”

“臨戰,或埋入地下,或藏於草叢,或置於道邊。”

“但等虜至,或燃發,或拌發,或踏發,不一而足。”

“其聲如霹靂,我不接敵而傷敵,故而最為犀利……”

只可惜那盧象晉不是張順,雖然聽得稀奇,卻也提不出什麽有效建議。

若是張順在此,定然會想起前世的“地雷戰”,更會向劉惠提出“發絲雷”、“子母雷”、“連環雷”和“天女散花”等奇思妙想來。

實際上自明中後期以來,火器發展百花齊放,固然產生了火龍出水、木人火馬一類奇葩玩意兒,但是也產生了火箭、地雷、水雷等具有先進理念的作戰武器,其中地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起的地雷產生於宋末,其實就是用引線引燃的“震天雷”、“燃燒彈”一類的玩意兒。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在明代中後期分化為手雷和地雷兩個體系。

前者的代表作,就是李過等人在黑石嶺堡防守時使用過的“萬人敵”。

而後者的代表作便是鋼輪發火的地雷。

據《火龍經》雲: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

久而久之,明軍之中便出現了擅長一些特殊火器的將領,其中分守宣府中路參將劉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張順前世的原本歷史上,後金曾在崇禎九年分三股入關。

其中一路從鎮安堡、兩河等口拆墻而入,一路從白陽等口入,還有一股走永安台拆墻而入。

只有白陽等口因為參將劉惠預設地雷,才得以保全,其他兩處皆被攻破。

那盧象晉當然不知道這劉惠有這般本事,但是他自個又沒有兄長盧象升的一身好本事。

雖然讀得不少書,學了兵法,終究不能融會貫通,故而比起義軍其他將領來,只算得上中規中矩。

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力挽狂瀾之力,他便從善如流,任由參將劉惠布置。

那龍門城作為宣府以北重要的軍事據點,雖然城周四裏有余,但是只設立東、南兩門。

那劉惠便帶領士卒,分別在這兩門多設地雷,以待“東虜”。

果然,過了不多時,零零星星的後金斥候便出現龍門城外。

隨後,後金兵越聚越多,待到過了晌午以後,整整一營人馬便出現在龍門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