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讓人無語的宿命(第2/3頁)

因為站在開國皇帝的角度來看,從歷史上看,開國之主一般都是最為英明的。

他們在建立國家之後,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讓這份家天下傳續下去。

如果不考慮外族入侵這個因素的話,站在歷代皇帝的角度來說,文官集團的坐大,實際上已經是最優的選擇了。

就算後代裏面,出個明孝宗那樣的老好人,那大不了就子孫過的憋屈點。

出個綽羅斯·祁鎮那樣的留學生,也不至於傾覆。

出個大撲棱蛾子那樣的老陰賊,還能挑撥文官狗咬狗。

不管怎麽說,都比漢唐末期諸帝的那份淒慘,要好的多。

張昭也突然理解了,宋明以來風氣保守,文官上位,根本不是簡單儒家理學就可以推動的。

這是經過唐末五代慘事之後,全民族一致推動的結果。

帝王希望借此獲得穩定的傳承,文官希望由此獲得穩定的權力分享。

就是最底層的農戶,也喜歡掌握權力的是還算講理的讀書人,而不是說抽刀子就抽刀子的武夫。

同時造紙術的發展,使得文化也開始大發展,以往那樣連寒門都算不上的黔首,也有了獲取知識的途徑。

他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思想,更迫切的需要分享權力。

所以,一個適合內部運轉,能穩定於讓一部分讀書人分享權力,大部分覺得有資格分享權力。

政治上趨於穩定,各自能保證自己基本盤不被蠶食,保守過小日子體系,就這麽完成了。

儒家?

那只不過是眾人舉在頭頂的火把,是一個號召人心,穩定秩序的工具而已。

不管是氣學與理學,都是後人根據不斷變化和形勢需要不斷加工的,有傳承,但著力點變了。

更關鍵的問題是,張昭只是這麽小小的考慮了一下,他竟然覺得很有道理,很有誘惑力,因為他是活生生看到了好處的。

兩宋三百一十九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突出的就是一個穩字。

沒有北方草原漁獵民族南下的話,張昭懷疑他們至少還挺幾百年。

只是很可惜,金國女真、蒙古、通古斯假女真人,西方列強,他們不會按照這些士大夫們安排好的路走。

想到這,張昭只覺得腦袋一陣陣的脹疼。

自己是閑的嗎?為什麽要來想這個問題?糊塗點不好嗎?

現在想到了,就一定要找出一個改良方案,哪怕就是表面上的改良,也必須要進行。

不然中國人,一定會繼續滑到保守的大坑裏面去的。

“大王是頭疼嗎?奴來給你按一按!”曹延綿瞟了張昭一眼,盡力掩飾著內心的悸動。

自從生了兩個女兒後,曹延綿越發的想要一個兒子,大王好不容易來一趟,竟然又腦袋疼,這不是耽誤事嘛。

……

河東鎮,晉陽,郭威回到家中,看著滿屋的禮品長嘆一聲。

看見他回來,一旁神色有些憔悴的妻子柴氏輕輕一笑,親自上來為郭威撣身上的塵土。

“大郎為何要嘆氣?如今河西白糖、冰糖能直接當錢使,河西折耳馬更是天下聞名誰不想要。

涼王一送就是良馬二十匹,白糖五十斤,冰糖二十斤,比你五年的俸祿都多,正該喜上眉梢啊!”

郭威一見柴氏來給他撣灰,當即就一把捉住柴氏的手,拉著她坐下。

“讓你在屋內安歇,非要出來相迎,有什麽好迎的,我自來看你就是,好生養病才是正理。”

“奴這不打緊,老毛病了!大郎如今也是身居高位,回家怎能沒人迎候呢!”

柴氏自郭榮走後,就一直在生病,斷斷續續快一年,就沒怎麽好過,不過因為不是很嚴重,也就一直沒怎麽放在心上。

郭威聽到柴氏說身居高位,實際上是很感慨的。

當年他家道衰落,只能當大頭兵混飯吃,路過驛館時,被柴氏一眼相中,說他日後必成大器。

對於彼時的郭威,被如此溫柔美麗、賢良淑德還多金的柴氏看中他,簡直是天降姻緣。

如今日他做到了河東衙內馬步都指揮使,是節度使劉知遠之下的第二人,回想起原本的日子,越發感動於柴氏的青睞。

“大郎你說,這榮哥兒真值得那涼州張大王,以此等厚禮相贈也要留在身邊嗎?再說榮哥兒,怎麽就那麽認定他了呢?”

就如同父母一般很難相信自己孩子有經天緯地之能一樣,可以說把郭榮撫養長大的柴氏,也很難相信,郭榮優秀到遠在河西的張大王只見了幾面,就一定要留下的地步。

同時,柴氏對於郭榮,還是有點小小幽怨的。

當初她把郭榮過繼過來,固然有氣不過親弟弟柴守禮將家產敗光,還要時常打她這個姐姐秋風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