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 獻俘(第2/3頁)

這也算是禹朝近來一件大事,楚梁這兩天在酒席上也沒少聽他們談論。

東海局勢向來錯綜復雜,此次所獻之俘,就來自東海柔仆國。

九州大地雖然以禹朝為主體,但人族並非只有一個國家。光是西域就有三十六國,經過千百年紛爭戰亂如今依舊只多不少。東南西北四海之中更是島國無數,大的足有一州之地。

只要是人族國度,都將禹朝奉為上國,對禹朝歲歲稱臣納貢。若是遭遇天災人禍,禹朝也會對屬國進行庇護。

如此原本相安無事。

東海動蕩的根源在於扶搖國的崛起。

扶搖國原本也是只有一些當地土民,兩千年前還在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但是此地氣候溫潤、水土豐茂、靈氣沛然,每一次九州戰亂動蕩,都會有大批百姓從九州大地過海遷往那邊避難。

久而久之,與當地土民融合成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千多年前,十六座島嶼的百姓聯合謀劃建國,自然也準備向當時的前朝稱臣納貢。

扶搖國十六島中最大的堪比一州之地,諸島聯合更是疆域廣闊,會一躍成為前朝之外最大的人族國度。所以前朝對此頗為忌憚,不同意諸島聯合建國,只允準諸島分散建立國家。

這與當時諸島的訴求不符,他們經過數十年的運作,終於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最有力的靠山。

蓬萊。

諸仙門雖然與九州王朝聯系密切,但諸仙門支持的是人族,不止是那一座大王朝。甚至於為了防止王朝皇權太盛,有余力的仙門會特地扶持一些小國。

像是九天仙門中的天王宗、霧隱仙山、無盡劍宗,十地中的夜刀門……背後都有自己關系極為緊密的國家。

畢竟這些小國的能給予的尊崇是強大的王朝不可能給的。

扶搖諸島承諾將蓬萊上宗立為國教,一切資源、人才都隨時供蓬萊上宗取用等等一系列的條件,可以說完全將蓬萊的規矩當成自己的規矩。

但也如他們所願,這般虔誠的態度換取了蓬萊的大力支持,最終扶搖諸島建國成功。

而此後上千年裏,雙方依舊是做到了“父慈子孝”。

當時的蓬萊還沒有如今第一仙門的地位,扶搖國也只是初生牛犢,之後雙方都是愈發強盛,做到了相輔相成。

時至今日,蓬萊上宗成為第一仙門多年,扶搖國雄踞東海,在這一片區域內也早已稱王稱霸。只是它依舊對禹朝稱臣納貢,這一點沒有變過。

但扶搖國明面上不反,不代表沒有其它動作。

就在十幾年前,東海的柔仆國宣布不再對禹朝稱臣納貢,轉而將扶搖國作為自己的上國。

柔仆國作為一個東海小島,國土若說是彈丸之地,實在有些侮辱了彈丸。

就它每年上貢的那幾條魚,禹朝還真心看不上。但是開了這樣一個壞頭,以後周邊屬國有樣學樣怎麽辦?

於是朝廷就派了一名第七境的大能作為使臣前去責問,說是使臣……可就柔仆國那個小地方,一旦責問不成,說不定這位大能一脫衣服,就會露出裏面“征東將軍”的字樣,化身討伐大軍。

單人滅國難度不大。

可他到了當地以後,柔仆國的態度也很誠懇。我離九州大地隔著重洋大海,離扶搖國可就只有片刻船程,完全是仰人鼻息過活。

不聽扶搖國的,還能怎麽樣?

話裏話外已經不止是隱晦地表達了,一切都是扶搖國的意思。

對此禹朝也早有預料,但扶搖國就不像柔仆國那麽好料理了,畢竟扶搖國兵強馬壯、背後還有蓬萊的支持,不是那麽好拿下的。

至於柔仆國……

就算把它滅了,再派兵過去占領,每年打那兩條魚還不夠軍費開支。

對柔仆國的事情就暫且擱置了。

當然,禹朝與扶搖國在東海的角力也就此升級,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

直到前段時間,妖神回歸的消息傳遍九州四海。西域邊陲的百姓紛紛內遷,甚至許多西域小國的國民都流亡來到禹朝避難。而禹朝內部也開始紛亂四起,詭案頻頻,國內一時間怨氣沸騰。

在這種時候,沒有什麽比一場外戰更能轉移這些怨氣並且提振民心的了。

此刻,那個四海九州唯一不向禹朝稱臣納貢的小島柔仆國,自然就進入了朝廷的視野……朝堂上響起了桀桀桀的笑聲……

十幾年前柔仆國不再稱臣的時候,禹朝百姓幾乎沒人知曉這個事兒。畢竟這對禹朝生活的影響,也就是某一天王公權貴家裏的桌上少了一條海魚,誰操心這個幹嘛?

但是在朝廷有意的宣傳下,這個事情在幾天之內為大家所熟知,仿佛是剛剛發生的一樣,柔仆國的事情也上升到了禹朝上國威嚴遭到挑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