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第2/3頁)

“這位隊頭,能帶上俺不?家中丁口太多,吃不飽飯,俺會射箭!”

……

得益於過去兩年間陸續修建的倉城,大軍出行不需要攜帶過多糧草。走到哪裏,供軍使衙門的人就從最近一個倉城內調撥糧食、草料、石炭,交由糧料使。

八月初十,至銀州,大軍在此停留數日。

裴商剛剛去世,靈柩送回銀州下葬。老將軍一生的經歷還算精彩,在靈州戍過邊,與吐蕃人打過,也鎮壓過黨項作亂,還北上豐州征討過南下的回鶻人。最後歸葬家鄉,沒有他擔心的部下作亂,家族得以繼續保全富貴,算是相當不錯了。

去裴老將軍墓上祭拜了一番後,又與宋樂聊了聊銀州墾田及馬政的事情,隨後大軍繼續北上,八月二十一日抵達了麟州新秦縣,刺史折嗣倫出城相迎。

在折家的農莊內,邵樹德又見到了折氏一大家子人。當初相親時的幾個老人都還在,可夠長壽的,大家見面自然又是一番寒暄。

折嗣倫今年又生了個兒子,早早便取名折從明。他大兒子叫折從學,那麽折從遠在哪裏?不是還沒出生吧?

不過也無所謂了,邵大帥沒有名將收集癖。唐末五代將門傳承最系統的河北,都不如朱梁、河東集團將星璀璨,是他們不行嗎?非也。他們是失敗者,是被兩大集團爭奪的地盤,即便歸入一方,也是從屬地位,整體升不到高位,自然難以出頭了。而出不了頭,自然沒辦法史書留名,並不是他們本身能力不行。

邵樹德還在麟州接見了地方土豪楊家的人。

楊家現任家主楊爚比較年輕,二十多歲的人。父親去世較早,年紀輕輕就擔起家族重擔,經營田莊,部曲眾多,是麟州當地僅次於折氏的豪族。後世楊弘業、楊崇貴(楊業)便是他的子孫了。

折、楊兩家,世居邊陲,民風尚武,族中將才甚多。好吧,此時楊家可能還差一些,上一代的家主楊安貞還是讀書人,這一代的楊爚倒是武藝不凡,但他作為家主,肯定無法從軍了,不過推薦了從父楊安吉之子楊弘望投軍,還帶著兩百名楊家部曲子弟。

楊家如此示好,說明政治敏感度很高。不愧祖上做過淄青鎮節度使,在看到折宗本持節邠寧後,敏銳地意識到折家在麟州一手遮天的局面將有所改變,靈武郡王有意扶持另一個家族崛起,因此果斷下注投靠,這份決斷當真異於常人。

楊家都這樣了,折家當然不能示弱,推薦了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年折從允投軍,同樣帶著三百折家部曲子弟。

邵樹德考較了一番楊弘望、折從允二人,騎術、箭術、槍術、刀術都是上上之選。如今欠缺的只是經驗罷了,到軍中磨煉個四五年,便可大用。

邊疆豪族真的是人才寶庫。

折、楊兩家能在麟州屹立這麽多代不倒,武藝方面當然不能差,不然如何能壓倒附近的黨項部落?當那些蠻子都是好人麽?家族必須丁口眾多,傳承有序,紮根數代,且有著極其強烈的尚武風氣,才有可能站住腳,並且反過來控制黨項部落,發展壯大。

折、楊兩家都做到了這一點,另一個做到這一點的是豐州王家。

邵樹德大軍是在進入勝州境內時遇到前來迎接的王家子弟的。

王家出身豐州黨項藏才部,早年在天德軍時便聽說過,乃熟蕃,向來恭順。朝廷擊回鶻、平黨項,藏才部每次都出兵相隨。而且藏才部漢化已深,族長取漢姓王,過漢人節日,著唐服,族中子弟皆精通漢話。

九月十三,大軍抵達勝州城,邵大帥毫不客氣地住進了隋煬帝時期修建的榆林宮。此時親兵來報,藏才部一位叫王崇的年輕人帶著三百多族中子弟來投。

“郎子欲來投軍?”邵樹德看著這個不過十七八歲的少年人,含笑問道。

“回靈武郡王,藏才部久聞大帥威名,早欲來投。今見大帥北巡,特遣某來投軍。三百族中子弟,皆精擅騎射,不輸於草原上的回鶻、韃靼諸部。”王崇大聲回道。

廳內諸將聞言皆有些驚奇。小子口氣這麽大,回鶻人、韃靼人幾乎就長在馬上的,你還比人家能?楊弘望、折從允二人更是瞪著此人,似乎想與他比試一番。

“小男志氣可嘉,既來投軍,某便收下了,可先與折氏、楊氏子弟同營。”邵樹德說道。

“謝大帥!”王崇喜道。

折、楊、王三族,邵樹德還是知道的。

五代那會,折家移鎮府谷,世鎮之。楊家取代折家在麟州的地位,成為當地的土族,鎮守麟州。到了趙匡胤時期,豐州黨項藏才部王氏頭人王甲來投,宋太祖置豐州,以王氏鎮之。王甲死後,其子王承美任豐州刺史、天德軍蕃漢都指揮使。王承美死後,其孫王文寶知州事,繼續鎮守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