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2/2頁)

五月初八,邵樹德率鐵林軍、天柱軍、保塞軍、義從軍一部以及部分興元府兵馬南下,全軍兩萬余人,直朝集州而去。而此時的洋州城外,同樣大軍雲集,針對楊復恭、楊守忠父子的最後進攻即將打響。

五月初十,諸葛仲保率軍抵達了大牟縣。

“盧繼還沒回應嗎?”諸葛仲保問道。

盧繼是巴州刺史,本有州兵兩千,最近又征丁入伍,實力大漲。諸葛仲保襲占壁、開兩州後,又把矛頭對準了集、巴二州,屢次興兵進取,若不是諸葛爽在難江大敗之,估計這兩州也陷落了。

強攻不成,諸葛仲保又嘗試拉攏。集州刺史是諸葛爽的老人,他幹脆利落地斬了前來招降的使者,並把信和人頭一起送至興元府,表明了態度。

巴州刺史盧繼就有點首鼠兩端的味道了。沒有同意諸葛仲保的拉攏,但也沒有拒絕,送過去的財貨照收不誤,但涉及到動真格的,比如出兵助戰、改旗易幟,就推三阻四了。

亂世滑頭軍閥!

“回將軍,還沒有。”

“不管他了,先紮營立寨。”諸葛仲保下令道。

這次他把能打的精兵都帶過來了,全軍約萬人,爭取在集州一戰擊敗邵樹德所領大軍主力。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考慮的。洋州遭到大軍圍攻的消息已經傳來,陷落是遲早的事情。而且他們在洋州以南立寨,打造器械,隨時可能沿荔枝道南下,攻擊壁、開等州。

到了那時候,邵樹德從集州南下,一路從洋州西鄉縣南下通州,一路走西南方向攻壁州,一路往開州,四路進兵,抵擋得過來麽?楊守忠就被四路進兵搞得左支右絀,拆東墻補西墻,一敗再敗,龜縮洋州,已是窮途末路。

守,也就是晚點死,但最終還是個死。除非中途發生什麽意外,比如邵樹德軍中發瘟疫,被洪水沖走,糧盡退兵,發生內亂等等,但仔細想想,可能性都太低,不能把希望寄托於這方面。

興元府,為了平定壁、通、開等州,已經在竭盡全力準備糧草、器械,集州方面也在征發夫子,運糧、割柴草,囤積箭矢、藥材、篷布等軍需物資,這次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為今之計,只有北上集州,趁著其他幾路兵馬尚未南下的有利時機,當先擊破邵樹德一路,令敵軍膽寒,諸路不戰自退。

邵樹德也是老行伍了,當然明白各路兵馬齊頭並進的好處。但他依然率軍南下了,心中打的什麽主意,不言自明。

這是一次無聲的對話。

我給你破局的機會,一路兵馬提前南下,你也帶兵來戰,別藏藏掖掖,拖延等死了,痛痛快快殺一場,誰贏誰就占據主動。

十二日,定難軍翻越大巴嶺,十七日,穿過了小巴山、米倉山、截賢嶺,二十日,抵達集州理所難江縣。

此時東北邊有消息傳來,諸路兵馬圍洋州,奮勇作戰,拼死攻打,已破洋州羅城。楊復恭、楊守忠父子退守內城,負隅頑抗。

邵樹德看了軍報沉吟不語。破羅城當然可喜可賀,但傷亡略有些大啊,竟然死傷了三千多。雖然不全是自己的兵,但也很心疼。這更堅定了他對待敵軍堅城的態度,搬空民人、雞犬不留!讓你他媽的躲城裏,老子把人都弄走,你躲烏龜殼裏喝西北風吧!

人,始終是亂世中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人的勞動會創造價值。而城市一般是純消費的,沒有鄉村供給,就是死路一條。

只是這樣做很毀名聲啊!

在難江縣的時候,也收到了有關河南的情報:秦宗權部將趙德諲舉山南東道襄、鄧、唐等八州三十八縣反正,並派人接觸朱全忠,表示降順。朱全忠打蛇隨棍上,表奏朝廷,讓趙德諲到他身邊輔佐。朝廷不傻,詔命以趙德諲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賜號忠義軍。

朱全忠率大軍南下,兩日攻破許州城,擒殺楊守宗。隨後,舉大兵南下,擊敗秦宗權,將其圍困在蔡州。

秦宗權打仗,從來都不守城,妥妥的野戰一決生死的風格。但連番敗於宣武軍之手後,也怕了,居然開始守城了。

邵樹德長籲短嘆,當年王重榮數萬兵馬攻同州,刺史郭璋兵少,猶敢出城野戰,最後敗亡。其實國朝武夫的風氣,還是很喜歡野戰的。除非逼不得已,不然不會靠守城戰來消耗敵軍兵力、士氣。

就是不知道再往後,這種不喜守城,喜野戰的硬漢風氣還會不會流傳下去。北朝遺風,估計要消散得一點不剩了。

二十四日,充作先鋒的義從軍右廂三千步卒抵達大牟縣以北區域,開始安營紮寨。

當天夜裏,諸葛仲保遣兵千人襲營,被擊退。雙方之間的大戰,已經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