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重編(第3/3頁)

邵樹德聽了略有些尷尬。

十八州能有九十萬編戶之民,他也行了不少手段。除從關東地區大力移民外,還不斷吞並農耕的黨項小部落,收留草原逃奴,通過征兵的方式慢慢將黨項軍士的家屬也遷到城裏來,各種小動作不斷,然後訓以華風,令其取漢名、說官話、穿唐服、過唐人節日,偷雞摸狗一般不斷蠶食。

說起來,與李國昌父子的手段差不多嘛,只不過更柔和一點罷了。

“昭武九姓還有何人在軍中為將校?”

“安敬思(李存孝)、安金全、安元信、史敬存——安慶部,幾乎七成以上是昭武九姓,還有,嗨,一時想不起來太多,反正安、史、康、石等姓,不敢說全部,大部分都是。”安休休回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西北一帶,康姓的將領也確實多了一些,他就見過康傳圭、康元誠,確實帶點白人血統,看來都是昭武九姓出身。

國朝喜用胡人打仗,結果讓一大批胡人爬上高位,有此狀況不奇怪。

“昭武九姓,未被吞並的,還有多少人?”

“二十萬人總是有的,或更多,某也不太清楚。”安休休說道。

邵樹德看過國朝档案,開元年間康待賓之亂,當時昭武九姓叛亂者達三萬五千余騎。被鎮壓後,遷了幾萬人到關東內地州縣,基本都被融合同化了。留在當地未參加叛亂的還有幾萬人,到開元末年時,河曲地區的昭武九姓尚有八萬余人。

安史之亂後,這些人大部分去了河東道,以耕種、遊牧為業,仍然保持著部落的組織形式,繁衍至今,有二十萬人其實是偏少的。但考慮到他們不斷出丁打仗,比如曾經鎮壓龐勛起義的康承訓——巧了,李國昌也鎮壓過龐勛起義——人口增長未必有多快,因此只有二十多萬人是可能的。

這二十余萬人,都是沙陀預備役……

“若有外敵攻入代北,昭武九姓有多少人會響應?”邵樹德突然問道。

安休休一愣,苦思很久後,道:“某也不清楚。”

邵樹德看著他,不說話。

“大帥!”安休休跪拜於地,急道:“實在是怕了沙陀人。而且,李氏父子也給了不少人機會,得升高位之後,未必還向著本族。沙陀三部之一的安慶部,有幾個真沙陀人?全是昭武九姓!大帥明鑒,某不敢為了迎合大帥而胡說,壞了大事啊!”

“你胡說八道個什麽勁!什麽大事?”邵樹德氣笑了,道:“李克用乃吾之義兄,安能謀奪兄之家業?”

打河東,他確實還沒下定決心。

別看定難軍與河東邊境線漫長,但大部分都是黃河,冬季不結冰,或者即便結冰了也很脆,是動不了兵的。若攻河東,只有一處可能,那就是從振武軍城出發,入雲朔之地。也就是在鳳翔府時折宗本的建議,連結大同赫連鐸,一起南下代北。

然河東實力雄厚,六萬衙軍,也頗為精銳。李克用還能征召代北蕃部,光其鐵杆沙陀三部就能抽三四萬精壯,若是極限征兵,五萬人亦可得。昭武九姓若從征,幾萬丁壯也不在話下。有這些部落守著代北,再在雁門關等重要關隘屯兵留守,除非有人投降獻關,或者放縱北兵南下,不然很難逾越過去。

河東,邵樹德也去過兩年,真的是形勝之地。西有黃河天險,東有太行山脈,都不好打。只有一南一北兩個方向,但代北關隘眾多,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除了沙陀三部、昭武九姓之外,還有北邊五部,素來與李克用親厚,五萬以上的兵馬也是拉得出的。

如此形勢,苦戰數年,兵敗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慘勝,亦只得了代北那一堆蕃部,這有何用?太原府精華之地,已被宣武兵占矣。

相反朱全忠,攻河東就要方便多了,只需占了澤潞二州,便能兵圍晉陽。歷史上其實也是這樣的,澤潞是太原府的命門,一丟失,汴兵就直趨城下,李克用差點跑路。

暫時不宜招惹李克用,先易後難,把能啃的地方啃了再說。

涼州嗢末,人口也不少,不敢說全部是漢人後裔,至少六七成是,剩下的則是吐蕃、黨項、吐谷渾、回鶻等部族的大雜燴。

就在二十余年前,嗢末首領魯氏還跟著高駢到蜀中去,與南詔作戰。不知道過了這二十年,忠心還剩下幾分。

“起來吧!”邵樹德說道:“順義軍新立,還未建下功勛,過些時日給你們一個機會。”

“末將但遵大帥之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安休休應道。

李鐸、何絪二人也齊聲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