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征程

軍隊又一次開始了整訓,邵樹德則下到農田,查看小麥的生長情況。

因為獨特的環境,吐魯番的農業節氣與中原是有些不一樣的。

在前唐初年,如果不種冬小麥的話,高昌地區一般在二月上旬(農歷,公歷則在三月初,下同)就開始進行小麥的春播了,七月下旬收獲。

二月中下旬播種大麥,五六月間收獲。收完後緊接著種一季雜糧,粟米、糜子、高粱之類,九月收獲。

如果種冬小麥,那麽一般在前一年十月播種,次年四月收獲。收完後,可再種一季雜糧。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唐末那會,種植與收獲時間有所後延,大體上與唐初存在一個月的偏差。

總體而言,高昌的土質不錯,如果有足夠的農業用水灌溉的話,產量還是相當不錯的,整體做到兩年三熟沒有任何問題,不輸河南河北。

諸般糧食作物中,以越冬小麥的產量最高。但因為高昌冬季無雪,小麥容易受低溫侵襲,且如果當年麥蚜蟲害較為厲害的話,則以大麥產量最高。

高昌去年有不少田地播種了冬小麥,差不多四月底就能收獲了。而等到六月,還有大麥可以收獲,八月收春小麥、雜糧,九月再收一波雜糧。

土地播種面積也有所擴大,多了一二百頃的樣子,由侍衛親軍執行的軍屯,冬小麥加上雜糧,大約可以提供兩萬斛左右的糧食,只能說聊勝於無吧。

但經過去年一個冬天的整飭,今年春播的面積又增了三百余頃,到秋天又可以多兩萬余斛軍糧。

基礎在一點一點夯實,雖然速度真的有點慢。

“高昌的這些個小麥、大麥,朕懷疑是本地獨特的品種。”邵樹德看著已經抽穗的小麥,說道:“司農寺那邊,可以派員過來看看,能不能把大禾種植面積擴大一些。小麥還是挺費水的,有些缺乏灌溉的田地,或可多種大禾,以增加糧食產糧。”

大禾就是高粱。

據西晉郭義恭《廣志》記載,“大禾,高丈余,子如小豆,出粟特國”——粟特也不是原產地,高粱原產非洲,經絲綢之路傳入。

吐魯番盆地的農作物,在後世也被證實為適應了當地氣候的早熟品種。只能說自然界很奇妙,即便你從外界輸入了很普通、很標準的農作物,但在數百年後,可能就會演化出不同的分支——比起動物,植物變異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而人工培育則加速了這一過程。

“臣遵旨。”前秘書郎、現西州刺史崔棁立刻應道。

現任秘書郎崔邈也應了一聲,這事還得由他擬旨,與中書公函來往一番。

調任秘書郎後,這幾個月他一直在默默觀察。

天下之主、指揮十萬大軍的天子,他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忙於農事。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

這就是深諳戰爭制勝之道的無敵統帥所做的事。

他深知每一次大戰的重點在哪,並為傾注大量精力,投入一切資源。勝負結果,往往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一半。

“高昌,也就這個樣子了。”巡視完農田後,邵樹德看向西方,神色間充滿期待。

應該說,比起清朝時西征的康雍乾三朝,他是幸運的。

大戰之後,伊州尚有萬余人,西州在補充完移民後,將超過八萬人。這個戶口數量,是晚清光緒年間才有的水平,而那已經是林則徐、左宗棠二人帶領百姓大修坎兒井之後的結果了。

補給條件改善了許多,意味著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

安史之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這場叛亂,直接把煌煌天朝給整了個稀碎,從此以後一千年都沒整飭明白。

晚清時遼東的人口,有渤海國多嗎?遠遠不如。

晚清時西北的人口,有高昌回鶻、於闐時代多嗎?同樣遠遠不如。

更別說人民精氣神方面的巨大改變了。

重塑精神的重要性,可不比表面上一統天下輕啊。

自信、包容、謙虛這種美德,不能從華夏民族的精神世界流失。

安史之亂才過去一百多年,中原、草原、西域的各方勢力還處於不應期,一切都還有得救。

……

三月初八,邵樹德在宮中召見了禮勝法師。

“法師該動身了。”邵樹德看著這位肥頭大耳的和尚,說道。

比起幾個月前,法師又富態了不少,讓人有點啼笑皆非。

中原天子過來了,他對僧人的態度並不怎麽樣,但禮勝法師就是吃得香睡得好,果然佛法精深。

廉氏給禮勝法師倒了一碗茶。

法師受寵若驚,這可是高昌太後,身份尊貴,於是立刻起身相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