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2/2頁)

聯軍當前的狀況,他看得比較清楚。

他無意指責郭君判等人的無能,即便此時擔心後路不穩,不宜再強攻十八裏塢,也應該立即對淮源展開圍攻,而不是像高祥忠那般,僅僅拿後路不穩當借口,實際上只是想著撤軍,挑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窩起來觀望形勢。

倘若聯軍僅有兩三千人馬,退可守險地,進則快如颶風,沒有什麽拖累,當然可以耐著性子觀望形勢。

然而現在諸寨聯軍都快有上萬人馬,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時候形勢但凡有點變化,他們想要退居險地,糧秣補給就會成大問題。

而這麽多人手,很多人甚至還拖家帶口,一旦朝廷兵馬圍剿過來,也極難快速脫離出去,換個地方打開局面。

在仲長卿看來,即便要觀望形勢,也必須其二擇一,先攻下十八裏塢或淮源再說。

唯有如此,他們控制的地域才有足夠的縱深,糧秣補給才相對充足,也才能震懾徐晉等大姓及州縣不敢輕易妄動,從而贏得從容去整合、操訓各部兵馬的時間。

此時的聯軍,就像舟行到險灘處,在湍急的水流中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怎麽可能停下來?

“郭君判也不能說是無能,實是沒有料到淮源鄉營兵馬敢如此冒進行事,才在措手不及間被徐氏那莽將鉆了空子,”鄭恢此時認定徐族莽虎徐懷是幕後夜叉狐所操控的棋子,站出來說道,“而淮源鄉營如此冒進行事,定是鄧珪這些人確知我們要攻打十八裏塢,想要用這種手段,將聯軍主力牽制回去,以解唐氏之圍——我們豈能明知其計如此,還要中其計乎?”

“那請問子暉先生,我們不願中計又能如何?徐氏四五百族兵連夜潛往淮源,鄧珪這廝手裏現在有七八百能戰之兵,他倘若決心從淮源大肆殺出來,郭君判、潘成虎、周添這些蠢貨能抵擋得住?”高祥忠二三十年前就看郭君判、潘成虎這些人不順眼,以為他們沒有資格在桐柏山裏跟自己並駕齊驅。

“這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鄭恢、董其鋒等人在諸寨聯軍裏當然不會以真面目示眾,而是偽造別的身份作為陳子簫邀請來的客卿與眾人相處,參與對聯軍的整合、指揮。

他們在諸寨聯軍之中,明面上的地位當然不可能跟高祥忠、仲長卿等自居將軍的賊酋相比,因此他開口說話,也只能是建議,說道,

“然而也恰如仲將軍所言,聯軍此時已是逆水行舟,非要淮源與十八裏塢拔其一,才能有更多的轉圜余地。徐氏為何悍然出兵去淮源接受鄧珪的調度,我們是暫時想不明白,但恰恰如此,我們回師去攻淮源,勝算更低。依我看,唯有以最快的速度打下十八裏塢,打通太白頂與玉山驛、仲家莊之間的堵點,使我們在桐柏山西片所控制的地域連成一片,到時候要糧有糧、要地有地,也可以多征募成千上萬的丁壯,再去收拾淮源,已先居於不敗之地……”

鄭恢當然猜此時淮源所發生的一切,是夜叉狐藏身幕後操縱,這也叫他更加肯定,絕對不能讓陳子簫、高祥忠他們這時候從十八裏塢撤軍。

不去打內部已分裂的十八裏塢,而轉頭去打徐氏與巡檢司徹底聯手的淮源或玉皇嶺,鄭恢對諸寨聯軍這支烏合之師得有多強烈的信心,才會如此建議?

然而諸多密辛不能便向諸寇挑明,鄭恢起初也是暗暗焦急,擔心陳子簫未必能說服其他賊酋。

沒想到仲長卿卻有如此遠見,鄭恢當然也是毫不猶豫的站出來,在仲長卿議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服諸寇堅定信心繼續進攻十八裏塢……

不錯,鄭恢聽到郭君判所部被徐氏那頭莽虎殺得丟盔棄甲,他也震驚得手腳冰涼,直到這時他嘴裏也感到苦澀。

不過,楚山夜叉狐此舉意圖將聯軍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是那樣的昭然若揭,他怎麽可以輕易上當?

事實上,哪怕郭君判、潘成虎、周添他們暫時被從白澗河東岸趕出來,聯軍也一定要拿下十八裏塢。

拿不下十八裏塢,他們極可能滿盤皆輸!

是的,即便聯軍快有上萬人馬了,但隨蔡鋌在軍中多年的鄭恢,怎麽可能看不到這支烏合之師實際有多脆弱?

他怎麽可能不知道這支烏合之師在真正成氣候之前,去強攻士氣、民心皆可用的淮源,危險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