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

午後眾人進入南蔡城,初建的南蔡城沒有想象中的冷落、空寂,甚至還相當的繁榮、熱鬧。

這除了鑄鋒堂將南蔡當成最為核心的商貨中轉基地進行打造,將楚山所產的茶鐵瓷器以及所需的棉麻草藥都主要經南蔡中轉,吸引大量商賈雲集過來外,南蔡在建城的同時,還大規模發展鐵器制作、織造等業。

鐵器作坊,乃是方便楚山運出的鐵料,在南蔡加工制成各種鐵器成品販售各地,甚至將一部分兵甲制備,分流到南蔡來——這比在楚山制成鐵器運往荊湖各地,一是運輸更為便利、成本更為低廉,同時也發揮流民匠戶的作用。

目前楚山在汝、蔡兩州也面臨田少人多的問題,所開墾的田地主要種植各種糧食,棉麻種植規模極有限,每年需要從外部輸入大量的棉麻解決軍民穿衣禦寒的問題。

其中僅楚山軍每年所需的被服就高達二三十萬套。

之前朝中撥給楚山的錢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直接拿布匹進行折算,朝廷從各地征收的布匹,在運到楚山後,再由淮源、楚山等地的被服工場縫制出各式成品。

南蔡人多地少,即便三大垸全部建成也只能開墾出三十萬畝糧田,遠不足以承載逾二十萬人丁;後續除了要想辦法進行分流,大規模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極高的手工業,也是徐懷一再強調的容納人口、增漲賦稅的有效途徑。

因此,從荊湖等地收購棉麻,集中到南蔡紡成紗線、織成布匹,甚至直接縫制被服成品,再運往楚山,也是此時南蔡縣司及諸鄉司正重點推進的工作。

下面諸鄉司的織造院發展推進較晚,目前才剛剛起步,畢竟紡車織機的制作也需要時間,但南蔡城裏重點建設、發展的織造院,此時已經招募了上千織工運作起來。

此外,制燭、造紙、刻印等業也相繼發展出一些雛形來,城南船場也著手大規模招募工匠,加上雲集過來的商賈、四周遷入的民戶、官吏家屬,此時的南蔡城裏已經形成近萬人口的居住規模。

這對新置的僑縣而言,已經可以說相當繁榮了。

當世很多縣級城池,居住規模甚至都不足千人。

上萬南蔡兵馬也已完成集結,此時都集中入駐城裏的各處營舍,但這個節骨眼上嚴禁隨意離開營舍走動,要不然城裏還要熱鬧幾分。

徐懷進城後,也沒有前往靖勝侯府落腳歇息,而是直接前往縣尉司大院。

傳統禁軍兵卒來源復雜、參差不齊,通常都是用厚賞及賦於軍將武吏對下屬將卒的生殺予舍之權、實施嚴酷的階級法進行管制。

這在保證禁軍具有一定戰鬥力的同時,卻也造成禁軍內部的凝聚力不足以及作戰韌性不如人意,遭遇強敵也極易發生不可遏制的潰逃與投敵。

建繼帝於襄陽登基之後,整編所得的左右宣武軍、驍勝軍等禦營禁軍乃至神武軍、淮王府軍以及顧繼遷、高峻陽所統領的兵馬,除了從太原軍民檢選健銳補充進去,同時也收納大量被赤扈人打散的逃兵潰卒。

雖說殘酷血腥的戰爭,令諸軍戰鬥力得到長足的長進,但治軍並沒能徹底擺脫傳統階級法的限制。

楚山立軍之初,徐懷就著意破除舊有將卒之間的人身管制關系,嚴禁私刑,注重提高普通兵卒及底層武吏的社會地位,注重對將卒家屬的配田配房等安置措施,同時還更注重對基層軍將武吏的培養與教育;前期成立勵鋒院,後期在州學之下設立專門的武士齋舍,定期選拔各級軍將武吏進行修習。

南蔡兵馬以及基層軍將武吏,所行之法也是承續楚山軍由之以來的傳統,但他們主要來自盤龍寨大捷之後所俘的流民、饑民,對此次進剿洞荊賊軍心裏還是有很大的疑慮與困惑。

在得知徐懷正式獲得樞密院的征調進剿令狀之後,周景、範宗奇等人也即刻對南蔡兵馬進行宣導,但效果並不太明顯。

在正式開拔前,徐懷也無法顧及連日來馬不停蹄的勞累,他趕往縣尉司,要親自對召集到縣尉司大院的三百多名隊率、都將等基層軍將武吏進行最後的動員。

從南蔡流民招募、選拔的隊率、都將等基層軍將,前期主要是在南蔡州學分舍進行修習,暫時還沒有機會來得及編入選鋒軍進行進一步的歷練。

他們大多數人,徐懷也不熟悉,但現在就要用這批軍將武吏,也是形勢所迫。

徐懷等一幹人進入縣尉司大院,先宣布正式成立南蔡剿匪統制司,南蔡縣尉司及諸鄉司以及相應人馬,都統統納入統制司的管制。

徐懷自領統制,王舉、郭君判、周景、張雄山、韓圭、姜燮、徐勝等人兼領參軍事,分掌令函、軍情、輜重、監察、傳驛諸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