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風暴的凝聚

霓虹、米國共同簽署貨幣報告書,旨在進一步加快霓虹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

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霓虹在金融業,如銀行業、股票市場、證券市場、保險、信托、期貨、基金等方面,將全面和國際接軌。

通俗的說,就是海外資本以後進入霓虹的限制將會越來越少。

或許未來一段時間,東京的純外資銀行數量將會在短時間迎來爆發。

而這樣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多方推動之下才達成了這份協議。

從內部來講在80年代以前,霓虹的金融體制主要是實行強有力的金融行政、間接金融為主以及主銀行體制等政策。

這一點在白川楓當初收購北都銀行前夕,山田教授也曾為他講解刨析過。

這種金融制度,在行業內有一個戲稱,叫“護送船隊”模式。

它為霓虹這幾十年的經濟恢復與發展提供了保障,也塑造了戰後霓虹“銀行不倒”的神話。

但從70年代末開始,尤其是80年以來,國際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米國頒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加快本土金融開放。

同時它也要求其他國家開放資本市場,一直處於附庸關系的霓虹自然也在目標範圍之內。

另外,隨著汽車以及家電等電子產品大批量的出口,霓虹國內的企業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會社的自有資金不斷增加,金融機構竟然面臨資金過剩,市場變窄的情況。

說白了就是銀行錢太多,連貸款都貸不出去。

至於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那是因為大家都不缺錢。

北米市場的收入為企業帶了來大筆資金,即使算上研發、投資等各種項目經費,自己口袋裏的錢也花不完。

就比如白川控股下面的會社,要不是最近在批量性的買地,怎麽會想著去銀行貸款呢。

所以,以三井、三菱、住友為代表的金融企業怎麽辦呢?錢太多總要花出去吧,不然銀行怎麽盈利?

既然國內的企業不貸款,那就去海外投資。廣闊的海外市場總有需要貸款的企業吧,再不濟參與投資也行啊。

總之銀行裏的錢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為銀行帶來利潤。

但此時霓虹種種保守的金融政策,就成為了攔路虎。財閥的資金想出海,同樣面臨種種審核。

於是以財閥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合力要求政府放款金融監管,加快推進金融自由化。

這就是五月份,霓虹政府簽署金融自由化協議的內因。

財閥,或許也可以稱呼他們為資本。

在關乎到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無孔不鉆,倒逼政府出台相關的政策法律。

不過金融自由化有內因,就會有外因。

至於外因來自哪裏,當然是米國爸爸啦。

從70年代到80年代,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米國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

雖然79年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後,連續提高官方利率,使得去年米國完全走出了通貨膨脹的影響。

但是一連串的措施也帶來另外一個影響,那就是美元升值。

從79年到今年,也就是84年,美元升值幅度高達70%。

美元飆升不利於米國產品出口,尤其是制造業的出口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根據白川楓了解到的國際新聞,今年米國的財政赤字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

而這其中的主因,就是米國對霓虹、不列顛、德意志、高盧雞等國家的貿易逆差。

不用懷疑這幾個國家中,霓虹是米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

根據統計,今年霓虹預計對米順差將達到400億美元以上,這幾乎占據了米國總逆差值的35%以上。

而長期的貿易順差,也使得霓虹的GDP從60年的443億美元,飆升到了84年的1.123萬億美元。

近25倍的增幅,毫無疑問這二十年的時間,霓虹的發展速度遠超米國。

當然霓虹的出口貿易也嚴重依賴於米國,這從白川電器每年海外收入是本土的三倍以上,也能看出這一點。

因為貿易順差帶來了大量的稅收,霓虹政府手裏的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

而這些錢大多被用於購買了米國的國債,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局面。

米國因為財政赤字出售大量的國債,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

霓虹因為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大,這些錢也大多買了米國國債,於是霓虹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一直作為小弟跟在我米國後面混日子的霓虹,現在拿著從我這裏賺來的錢。

再轉頭借給我,然後成為我最大的債主。

這特麽能忍?

發展速度快那也就算了,畢竟起點低。

但現在我自己財政赤字都快沒招了,你竟然還時刻的不停的從我身上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