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2頁)

只有劉徹身邊的太常令激動的搶過旁邊黃門的紙墨,嘴裏念念有詞:“公元105年,漢和帝,乃東漢......”

......

【史記,“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也就是說,蔡倫用到處可見的樹皮、麻布和漁網這些東西,通過錘碎搗爛再又煮又撈等等這些復雜的步驟,制成了我們所見的紙。他用的原料到處可見,這讓紙張的大規模生產具備了條件,也讓“紙”變得便宜,終於從朝堂與貴族的府邸走入了民間。從而為知識的廣泛傳播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礎。】

仙畫中閃過了一群像是畫上去的小人在工坊裏制紙的畫面。他們將原料切碎,再倒入到大的水池之中,又放在火上煮,再用舂搗爛......

......

李斯回過頭去,因為激動顯得聲音都尖利起來:“都記下來!每一個步驟都要仔細的記下來!”

在他的身後,一群內侍正在奮筆疾書,有人負責看畫面,死命記住其中的細節,有人負責在縑帛上書寫。這時候,舍不得縑帛是不行的。

“在記了。”內侍額頭上都出現了大顆的汗珠,緊張極了。

嬴政嘆道:“蔡倫!惜其非秦人也!”

如果他手下能有這樣優秀的能工巧匠,那將省去他多少的麻煩!嬴政心中一動,或許,對鹹陽宮中的尚方可以稍微的再多加重視一些。他又想到了墨家,他雖然不認同墨子的思想,認為其非帝王之術,亦非治理天下之術,但也不得不承認墨家的造物術的確是與世無雙。

現在的墨家子弟,又在哪裏?

漢朝。

漢武帝同樣在感嘆:“這樣的能人,怎麽就不能為朕所用?”

他當然也聽到了後世之人對蔡倫的評價,貌似在政治上風評並不是很好,但劉徹對這個並不在乎。讓他專心造紙,不要接觸朝堂政事就好了嘛!

劉徹的人才觀相對樸素實用但也冷酷無情。對他來說,人才就是拿來用的,不拘門第。如果你不能為我所用,那殺了也不可惜。

在去年也就是元朔元年的時候,他重新頒布了察舉詔令,規定“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意思是,你們這些郡守,如果再不向朕舉薦孝子,屬於不遵守朕的詔令,按‘不敬’之罪論處;再不給朕察舉廉吏,朕就認為你們失職,應當免官。

劉徹也想到了這一處,默默的在心裏把合格的和不合格的郡守給過了一遍。合格的自然好說,不合格的,呵呵,等著吧。

旁邊的主父偃獻策:“這仙畫,天下皆可見。我大漢上下,奇人頗多。陛下不妨過後頒布一道詔令,征召民間記住了仙畫中造紙術或者是對此道有研究的能人,將這紙張盡快造出來。”

負責為武帝搞錢的侍中桑弘羊此時正在頭疼西征匈奴的軍餉,亦興奮之極:“若真如仙人所言,這制紙的原料只需要麻布和漁網這些東西,那成本可以說是大大的降低了!”

甚至,他說不定還可以在紙張的售賣上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讓國庫變得稍微充盈那麽一點點.....

......

天上的聲音仍在繼續——

【這裏面還有一個在史學界有著爭議的點,那就是,紙到底是蔡倫發明的,還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得來的呢?】

--------------------

1. 漢和帝劉肇似乎沒什麽名氣,但其實還蠻厲害的,如果不是死得早的話,應該也會是歷史上有數的明君。他二十七歲的時候就死了。後續看看能不能在平行時空裏給他續續命。

2. 蔡倫的政治口碑的確是比較差,所以對歷史人物也要辯證來看。單就造紙這一項,他名垂青史實至名歸。

3. 則天大帝立無字碑,個人覺得姿態十分坦然十分霸氣。

4. 漢武帝的人才征召令就是“舉孝廉”,孝廉這兩者在古代可以說是很重要,屬於對人品的評價標準。這一點,屬於有好有壞吧。做到了孝廉的人,道德水準是高的,但也應該衡量他其他方面的能力,這屬於時代價值觀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