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後續

主父偃是武帝的心腹紅人,僅僅七年,他就從一個潦倒的書生走到了現在的中大夫,位極人臣,最誇張的那一年升遷了四次,可以說是平步青雲。

但是,他也是各大皇親國戚和豪強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上書的“推恩令”得罪了幾乎大漢所有的諸侯。

漢高祖時期,劉邦猶豫治理天下是要實行分封制還是要實行郡縣制。分封制,將大漢分為幾個諸侯國,像是周天子。郡縣制,權力統一於中央朝廷。

最終,他在現實形勢的壓力之下選擇了一個妥協的中間路線,那就是郡國並行制!一方面,他繼續遵循了秦朝時的郡縣制;另一方面,他將同族封侯,賞賜封地,又遵守諾言,還封了幾個追隨自己打江山的老部下大功臣們封為異性王,同樣賞封地。這樣,將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起來,就成了有大漢特色的郡國並行制。

郡國並行制是時代的產物。

在初期的時候,它穩定了軍心,穩定了政局,同時也避免了郡縣自身的權力擴張。

但是慢慢的,發展到了武帝時期,這種制度的劣勢就突顯出來了。諸侯王的權力過大,動輒“連城數十,地方千裏”,一旦他們起了不臣之心,聯合起來,那謀反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漢景帝,也就是漢武帝他爸那會兒,發生了一件事情。景帝想要削藩,結果引起了七王之亂,花了很大的勁兒才把這個亂子給平定下來。自此之後,景帝再也不提削藩的事情。

但,漢武帝是什麽性格?

堅毅自負,絕不願受制於人!

這些諸侯,他早就看不順眼了。只是,怎麽削是個問題,要削得巧妙,削得讓人啞口無言。

這個時候,主父偃的“推恩令”就粉墨登場了。

在推恩令之前,諸侯的封地只會傳給自己的嫡長子,其余兒子可能會越來越窮。但推恩令讓諸侯把封地分封給所有的兒子,諸侯的其余子孫都可以得到好處。這樣,這些子孫們當然就不會反對,還會擁護。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封地也只會越傳越小,幾代之後可能就和小地主差不多了。但是,誰在乎呢?最起碼現在自己得到封地了。

主父偃給推恩令套了個“仁孝”的名義,假如有人反對,那就是不仁不孝!

什麽?你不願意把封地封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們?那就是不仁不慈!

什麽?你不願意你的父王把封地分給自己的弟弟?那你就是不仁不孝!

這帽子可是個大殺器,沒人願意沾上。

也有諸侯哭訴,自己封地不夠封啊。那武帝也很無奈,全國都封出去了,那朕也沒有土地再封給你了呀,自己想辦法去吧。

這一招,讓諸侯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卻沒有辦法。

推恩令,也被稱為“史上第一陽謀”!

而主父偃的另一道奏章,又得罪了天下的豪強。

大漢除了有諸侯國,還有很多豪強,實力了得,堪稱“地方一霸”,兼並土地、擾亂市場,與諸侯相勾連。

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武帝頒發詔令,讓資產在三百萬錢及以上的豪強都統統遷徙到茂陵居住——漢朝的皇陵周圍是有陵邑的,相當於一個小城市。遷徙的豪強還能得到二十萬錢的安家費。

但豪強之所以在地方稱霸,正是因為他們的家族在當地紮根,有各種人脈關系,讓他們遷走,那他們賴以發展的根不就全部斷了?

所以說,主父偃這兩個奏章,得罪了大漢所有的諸侯與豪強。

此時聽他居然又提起科舉制,朝臣們都在心中默默的為他點蠟,這是又要得罪一批人了啊。

勇還是得看你!

主父偃不管,繼續往下說:“雖然那路小柒沒有明說科舉的意思,但依微臣結合仙畫內容揣測,似是從民間的讀書人之中取士,且不論門第,寒門弟子亦可通過這科舉制出人頭地,並形成了定式與規模。”

“科舉,科舉。舉之一字乃舉薦人才之意。科之一字,臣卻還沒想明白。但臣以為,與如今的‘察舉’一詞顯然有所區別。那後世女子對科舉多有推崇!陛下求賢若渴,讓各郡守察舉孝廉,又令太學養士,但進展一直不佳。臣覺得正好趁此機會,再來好好的推敲一下‘科舉’的可行。”

他這番話一出,殿中立刻沸騰起來。

有人站出來反對:“陛下!舉薦孝廉亦阻力重重,更何況這更為激進的科舉之制?且後世走到這一步,聞其言,也是有了紙和印刷術之後,有興盛的民風作為基礎才能順利開展。陛下,萬萬不可想著一蹴而就啊!”

主父偃出言反駁:“若凡事都畏畏縮縮,裹步不前,那當年,高祖也打不下我大漢的千秋基業!今日也沒有衛將軍收復河套之功!”

“此乃狡辯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