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漢唐的後續影響(第3/4頁)

大部分的人都認可了現下的確該學著後世,在每個州縣之地廣設農官,以後世的方式來管理農田——有人還幻想著說不定這樣也能後世一樣改良種子,獲得翻倍的增產。那農學院的設置就勢在必行,既可以培養人才,又可以集中天底下的優秀農人,試驗各種耕種之法。

而且,設立農學院總比上來就改官制要好。

更何況在座的讀書人們有一半是考上了科舉但是因為沒有背景而無法出仕的,此時早就心動不已,覺得農學院也是一條路子。

只是沒有想到,先開口表示自己要去農學院的竟然是一位家世優秀,原本可以按照門蔭謀求一份更好職位的楊姓書生。

他灑脫一笑:“說來慚愧,諸位也知我家境尚可,從小不說錦衣玉食,卻也衣食無憂。因此,之前只在書中明白農桑一事的重要,但內心卻頗有些不以為然。認為不過是種地而已,有什麽難的?但此前看過仙畫之後,才明白種地裏面亦有學問,看那後世之人,明明可以高官厚祿卻依然選擇農學一

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為了天下百姓可以吃飽。此等心胸,我不及也!

楊姓書生原本渾渾噩噩,只待父輩為自己謀一官職,不說封侯拜相,但或許就能平穩的度過余生。但是他看了仙畫後卻頗受觸動,覺得那才是真正的無愧於天地,無愧於來人間走這一遭。

他打算追尋著這些後人的足跡,也踏上農學一路,真正的做出一番成績!

楊姓書生坦誠的剖白心跡,讓在座的眾人沉默無言,和剛剛浮躁熱鬧的氛圍不同,如

今沉靜下來,但底下卻仿佛在醞釀著什麽。

直到崔好問實在沒忍住,站起來高聲叫好:“好!楊兄此舉讓人心生佩服!我與楊兄想法相同,願與楊兄一道前往長安,去司農寺報名!

他這句話一下子就將現場的氛圍給點燃了。“我也願一同前往。”

“我也去!”

或是真心想要為農桑做點事情,或是想尋找出仕的機會,在場的竟然有將近一半的人都表示想去長安司農寺報名入讀農學院。

有人提醒:“那咱們可得盡早動身,我猜這全天下願去的估計多著呢。”

不錯不錯,不若明天就走?

一行人匆匆的定下了去長安的時間。

而此時的長安裏,司農寺門口早已熱鬧非凡。

除了有長安城中前來報名的士子,卻還有一列是來自於西市的胡商。

貞觀年間的西市雖然不如武周和天寶年間那樣的繁華,但同樣有著極多的異域商人們在這裏開著各種各樣的商鋪,賣酒、賣香料、賣金銀首飾等等。

幾位胡商在司農寺門口撞上了,還順便聊了聊,這才發現原來都是來貢獻種子和新植物的。

原來司農寺最近有個新規定,向民間的商隊征求異域的一些植物種子,不管是見還是沒見過的,皆有賞賜。如果後續證明是可食用的,那更是可得千金。

以往這樣的行為大多限於民間自發,比如有人去了西域,見到那邊種植一些特殊的作物,就帶回來自己種一下看看能不能活下來。李世民和朝臣討論過之後,覺得還是官方出面會更快更有效。於是他們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是派遣使者往西走,不僅看看西邊諸國現在的發展,同時也負責搜羅這些東西。還有一件事就是發動民間的力量,尤其是讓西市這些經常往返東西方的商隊們緊密留心,有好東西就趕緊獻上來,重重有賞。

然後這些種子和秧苗之類的,會在農學院劃出來的試驗田裏面種下,等確認真的沒問題然後再行推廣事宜。

這一招是有用的。

眼下,全長安一半的胡商都跑過來了。

一位胡商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道出打算:“我欲組織商隊前往天竺一帶,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麽好東西獻給大唐的天可汗陛下。

長途商隊雖然風險大,但是收獲也高,而且說不定還能在大唐混個一官半職來當當。

另外一位胡商也道出自己的見聞,說是在南方揚州和泉州一帶活躍的自己的同行們,正打算組建一支船隊,去東瀛去交趾和更南的地方看一看。

旁人驚嘆:海船的風險可太大了!

“但是收獲也多。”那人的眼中閃過亮光,是渴望也是貪婪,“若海外之地真如仙畫所說,那可是流金淌銀之地!

那倒是,眾胡商心下道,富貴險中求。海上風險那麽大卻還一直都有源源不斷的人成為海商,不就是因為它風險高嗎?

“而且,據說大唐的朝廷也正在南邊籌措此事。”那人指了指皇城的方向,故作神秘的道。這些商人們卻並無懷疑。

如果仙畫已經都透露成這樣了,朝廷還無動靜,那就不是英明偉大的天可汗陛下了。

“說起來,有胡商悄聲問道:“眾位可有曾想過,回到自己的國家,將仙畫一事稟告上去?說不得也能混個官職來當一當。